【滙豐衰落】一個時代的終結,滙豐命運是香港命途縮影|BF專欄
近年,在港龍頭英資企業向中國屈服,生意失色,一直是矚目的頭條新聞,國泰航空內部吹起文革式管理風,其後因受中國政府壓力而難以重組業務,需要港府注資拯救,乃至滙豐銀行在中國政府壓力下需要委婉表態支持國安法,都是例子。在這個大時代之中,很多人經常喜歡說「一個時代的終結」。當下在港英資老店的命運,既是香港命途的小縮影,也同樣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
曾在文章提到,資本是建國根基,銀行也就成了重要的建國工具。於近代,香港所以能夠發光發亮,基本上是因為中國積弱,受到西方壓力,故此急於取得來自西方的資本﹑技術乃至人才以發展國家,香港因而得到左右逢源的發展空間。若無此一背景,滙豐銀行便將難以在官網之中書寫這一段歷史:「20 世紀 30 年代,許多市場出現衰退和動盪。 雖然如此,滙豐當時邀請巴馬丹拿建築公司設計香港的新總部:『請為我們興建全世界最優秀的銀行。』這座前衛的建築於 1935 年啟用。」若無此一背景,國泰航空也未必會在1946年推出首個從澳洲往中國的航空貨運服務,自此建立國泰的江湖地位。
當然,中國積弱,急需外學以振國家聲威只是故事的其中一部份。當時中國與外力關係並不如愛國史觀所述般水火不容,其實也是在港英資老店乃至香港成功故事的重要背景。
Photo from Licensing
有別於愛國史觀的想像,滙豐銀行並非純然受制於倫敦的銀行,這間老牌銀行由始至終都以香港為基地,離不開香港。
1865年3月,滙豐在香港開業。同年4月,滙豐於上海開設分行。在歷史之中,滙豐是首間以香港總部,按蘇格蘭銀行原則營運的外資銀行。至10年後的1875年,滙豐分行已遍佈亞歐﹑北美,中國﹑印度﹑菲律賓﹑越南的出口業務都得力於滙豐融資。
日本學者濱下武志曾以滙豐的亞洲業務擴展為案例,研究香港的經濟網絡,進而指出香港其實擁有八大經濟腹地與海洋性格,並為此在1997年出版著作《香港大視野──亞洲網絡中心》。這種大視野,與只重「大灣區」﹑背離海洋的內向大陸視野自然不能同日而語。
至20世紀初,滙豐業務範圍擴大,即連國家也成為滙豐客戶,國家現代化發展計劃也需依賴滙豐貸款以展開。值得補充的是,當時英日相互競逐在華影響力。英帝國的策略,是擺出願意助中國發展一臂之力的姿態,以滙豐銀行貸款協助中國推動國家現代化轉型。從1884年起,滙豐便已成為中國政府的重要金融代理機構。倫敦此一借用滙豐力量的策略,曾令英國本土生產商大感不滿,他們認為,這對拓展英國貨品海外市場毫無助益。
最近過身的前香港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Leo F. Goodstadt)在其著作Profits, Politics and Panics: Hong Kong’s Banks and the Making of a Miracle Economy, 1935-1985指出,香港於英治時代能言金融自主,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滙豐屬於香港銀行多於英國銀行。顯而易見,在1997年後,這種故事難以延續下去。
(原文在 FinMonster Blog較早前發表)
(本文經由博客FinMonster鄭文耀授權轉載,並同意BusinessFocus編輯文章與修訂標題。文章內容為博客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Text&Photo: FinMonster鄭文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