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2020】全民派錢和結構性財赤|莊太量教授專欄
財政預算案於2月26日正式出爐。今次港府一反以往「守財」的傳統,除推出一系列紓困措施之外,更全民派錢,希望刺激市民消費,齊心抗疫。
今次預算案宣布向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每人派發一萬元,眾望所歸。全民派錢當然大家都開心,我個人也不反對在這艱難的環境下政府派錢穩定民心。不過若然用理財哲學或政策效用的角度來看,這卻未必是最理想的做法,因為派錢針對不到疫情下受重創的群組,例如餐廰,疫情下人心惶惶,市民收完錢也不會願意到餐廳用膳。另外,對一些中產階層,一萬元太少,對他們的幫助並不大。這個政策真正的效用在於幫助到一些認為一萬元是一筆可觀數目的群組,例如老人家,領取綜援人士,或者大學生,因為一萬元相等於一個普通大學生四五個月補習的收入。另外,疫情下學校都轉用網上教學,對於沒有能力負擔網上教學設備家庭也是一個好消息。但除此之外,派錢這舉措的確效用不大。
Photo from 政府新聞處直播截圖
除了政策成效之外,派錢的方式也可以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現時機制下,市民要等到暑假才能夠拿到那一萬元,這並不能解決市民的燃眉之急。由於政府並不是第一次派錢,之前派錢是有紀錄的。因此其中一個可行的加速方式是可以先入錢到一些以往派過,有銀行記錄的戶口,只要證明到該銀行帳戶仍活躍,過去一個月有收支紀錄便可以。至於其他,例如剛轉為永久性居民的,則容後再為他們登記。
Photo from Licensing
這次全民派錢對政府的財政上影響不大,是政府可以負擔得起的。香港庫房有超過一萬億儲備,很多其他政府都可能未必有這麼龐大的儲備,加上如果經濟反彈收入也是會增加的,因此這並不需要擔心。如果市民預期之後也要派錢,就有機會造成結構性財赤。和週期性財赤不同,週期性財赤是隨著經濟衰退政府錄得赤字,但結構性財赤,則是全民就業都無法抵消。若然經過這次,市民對派錢期望上升,假設政府約5-6年派一次錢,平均每年都會造成百幾億的結構性開支。
Photo from 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回顧以往15年,從數字上來看,香港一直錄得結構性盈餘。但今年逾7000億開支約佔國民生產總值,即GDP的25%,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比重。香港奉行低稅制,小政府大市場,公務員佔總勞動力的6-7%,但開支卻佔GDP四分之一。雖然很多西方國家開支佔GDP約30-40%,但它們行高稅制,比重則算合理。但對於香港一個如此低稅制的地方,25%比重是很高的。但是,若然將這個數字拉長五年,平均五年來計算,也符合基本法量入為出的準則。經濟下行,使用擴充性財政政策是無可厚非的。相比起以往財政司保守地逐年去計算盈虧,控制支出,今次財政預算案算是一個突破。唯一弊處是這龐大支出短時間內難以回落,之後或須要慢慢收緊或者增加其它收入去補,長遠而言股票的印花稅則應該加。(讀者可前往莊太量教授論經濟的YouTube頻道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莊太量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
2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