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BF專欄】Facebook與百度:在中國用戶難道真的「非死不可」?

【BF專欄】Facebook與百度:在中國用戶難道真的「非死不可」?

Bloggers
By 艾瑪 沈 on 26 Apr 2018

1. 臉書遇到的最大公關危機

一家名為【劍橋分析】的英國資料分析公司,上月被揭發,在未經授權下,搜集了知名社交平臺臉書(Facebook8700萬名用戶的個人資料,疑似用來協助美國總統川普的競選團隊,在2016年大選期間,進行針對性政治廣告的投放。

上周,臉書總裁朱克伯格就此事件到美國參議院參與聽證會,接受44位議員連番質詢。

朱克伯格對公眾慎重道歉,承認臉書沒有做足夠的工作來防止使用者資料被不當使用,以致出現了諸如仇恨言論、假新聞、外國干預選舉或協力廠商平臺濫用用戶個人資料等問題。


圖來自網路

科技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讓我們的生活更舒適更便捷更高效更豐富。然而,我們大眾還沒有意識到、或準備好,甚至有足夠的知識、技術和能力來應對科技隨之而來的負面問題,一如這一次的私隱洩露事件。

如果不是因為選舉政治,或許這個每天都在發生的私隱洩露問題不會拿到檯面上來,不會公開被公眾瞭解,從而受到大家足夠的重視。

大洋彼岸的朱克伯格在聽證會上誠摯地道歉:

我們未能以更廣闊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責任,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這是我的錯,我很抱歉。我創立了Facebook,並負責它的運營,我對當前發生的一切負有責任。

大洋這邊,上個月,同是互聯網大咖的百度創辦人李彥宏,卻在出席2018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語出驚人。他公開宣稱中國人願意用私隱交換方便及效率,更直指百度可以用資料做一些事情

商業運營的天性是追逐利潤最大化,但對用戶利益如此視若無睹,吃相這麼難看,讓我這個向來偏好百度的用戶心中生寒。

是我們不介意私隱嗎?的確,很大一部分人並不瞭解洩露私隱可能會帶來的危險。還有一部分人,是別無選擇,不得不退讓。大資料時代,科技巨擘們手持科技利器。我們布衣百姓面對他們,就像手無寸鐵的人面對坦克一般得弱勢。

為何如今垃圾訊息、詐騙電話越來越多?不僅屢禁不止,還每每卷走受害人巨額積蓄,很多是由於騙徒手持受害人的個人資訊,讓受害人深信不疑。

根據香港東網提供的資料,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中國線民因垃圾訊息、詐騙訊息、個人私隱被洩漏等情況,所遭受的經濟損失高達915億元。

如何找到生活便利與個人隱私保護的平衡點,是我們接下來急需思考的問題。美國已跑在了前面,中國需要急起直追。


圖來自網路

2.未來權力過大的智慧科技公司

互聯網的偉大毋庸置疑。中國也憑藉移動互聯網實現了彎道超車,成了連美國都忌憚的科技大國。

互聯網創富神話的背後,是企業商業倫理和價值觀的喪失。

用戶、流量成為評價一個互聯網企業估值的首要標誌。不管公司賺不賺錢,怎樣賺錢,只要有用戶、有流量,估值幾億、幾十億、幾百億都不是難事。為了獲取流量,各類低俗、暴力、涉黃的視頻或新聞在平臺氾濫。

與此相比,使用者的個人資訊算什麼?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無需付費的使用者本身就是產品。就如零團費旅行團帶客戶去購物一樣,變得天經地義。

所以,在針對臉書的聽證會上,有議員諷刺道:是否只有我付你錢,才能不洩露我的資訊?而小紮提出將來會推出付費會員產品,這款產品或許能更好地保護使用者資訊。

個人隱私洩露僅僅是互聯網蓬勃發展的其中一個副作用。與之相比,更可怕的是,智慧科技根據你已有的網路行為,對你進行針對性的推送。

人類根據自身接收到的資訊來理解這個世界,做出決策,也根據回饋來的資訊評估自己的行為。當你接收到的資訊,是被篩選過的,是被指定了只給你一個人的,你以為你看到了全世界,實際上不過是冰山的一角。在潛移默化、日積月累下,你還能成為當初想成為的那個人嗎?還是成為了智慧科技讓你成為的那個人?

這些智慧科技平臺的擁有者,如果有計劃地給使用者片面資訊,從而引導社會輿論,操控選舉等重要事態的走向,將因此擁有影響整個社會的巨大權力。這種權力一旦被濫用,後果不堪設想。

如何對互聯網或智慧科技企業進行有效的監督,如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Pixabay

無論我們多麼懷疑、多麼抗拒互聯網和智慧科技對個人生活的滲透和顛覆,智慧科技都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反覆運算成長。

大勢所趨,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個人太過渺小,只能順勢而為,及時調整個人發展方向。

一味期望於大企業自己主動堅守商業倫理,從臉書和百度近期這兩件事上,就可以預見並不可行。

3. 個人隱私保護從我做起

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儘量去把握主動權,主動增強防範意識,謹慎對待個人資訊,不要把自己或親友的資訊上載到公開平臺。

1)哪些是個人隱私?

每個人對個人隱私的認定不同。有人覺得性別、年齡是隱私,有人覺得婚姻狀況是隱私,有些人卻對此毫不在意。中國人習慣在群體中生活,個人邊界沒有歐美人分得清楚。

但從防範風險的角度來看,尤其是防範財務風險以及因此帶來的人身風險,那麼幾樣資訊是一定要保護好的:真實姓名、證件號碼、家庭住址、銀行帳號、手機、常用郵箱

2)互聯網保護隱私的小建議

可以把帳戶分成三大類:工作、金融和其他。三大類彼此資訊隔開,就不容易被順藤摸瓜。彼此之間不要取一樣的名字、用一樣的密碼。比如淘寶、支付寶、其他P2P平臺都有金融屬性,與錢有關,你設置一類。微博、知乎、喜馬拉雅等平臺屬於其他,可以用另一系列註冊。

在註冊時能寫假名的,不要用真名;能寫姓的,不要寫全名;能寫辦公電話的,不要寫手機;註冊多一個郵箱,專門用來註冊登記,而與日常使用的郵箱分開,註冊郵箱也不要用真名。

不要隨便一個APP,讓你綁定手機號就綁定。等到實在覺得不可或缺時,再思考是否綁定也不遲。


/Pixabay

3)個人金融資訊互通的影響

講到金融帳戶的個人資訊,忍不住要介紹一下幾個月後就要進行第一次金融帳戶資訊交換的CRS稅收改革。

隨著科技的進步,借助大資料對跨境交易行為進行資訊採集,在技術上已經可以實施。加之,各國政府因經濟疲軟,迫切希望增加稅收。

2010年,美國率先頒佈了FATCA法案,要求美國以外的金融機構都需要向美國政府提供美國公民在其開立帳戶的資訊。

受此啟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20147月發佈了AEOI標準,希望世界各國通過簽署公約,執行資訊交換方式等,完成全球稅收透明化的承諾 。在G20的大力推動下,目前已有101個國家(地區)承諾實施AEOI標準,中國也承諾加入此計畫。而CRS就是AEOI標準的一個構成部分。

所謂CRS(全稱 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即“ 共同申報準則

中國將於20189月進行第一次資訊交換。

今後,高淨值個人在CRS加入國擁有的任何金融財產,如存款、證券、投資性保險產品、投資基金、信託等,都有可能被視為當地的非居民金融帳戶而與中國稅務局進行資訊交換。

同樣,非居民個人和企業在中國境內金融機構開立的、符合一定條件的帳戶資訊將被報送和交換給稅收居民國稅務當局。

因為,以往依靠海外資產配置隱匿財產,進而逃避稅收的做法就不再有效,需要重新諮詢稅務專家,規劃新的節稅策略。

相信隨著科技的越來越進步,未來這種多國間各種個人資訊互通將越來越普遍,世界真正變成了地球村。而在這個大潮流下,我們如何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則需要大家一起積極去摸索。

(本文經由博客艾瑪授權轉載,並同意BusinessFocus編輯文章與修訂標題。文章內容為博客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Text & photos: 艾瑪

🏆 立即報名「中小企卓越成就獎2024」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