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後F1迷棄文職轉賽道創業 高峰月接500訂單 蝕本包場邀300車迷看F1電影
F1(一級方程式賽車)熱潮席捲全球,一項被視為「燒錢玩意」的極限運動,同時因刺激的比賽節奏,吸引不少車迷。PACIERS店主、90後Peter 正是其中一員,數年前就因為紀錄片熱愛上F1。但他不止於觀賽,更毅然放棄穩定工作,將興趣化為事業,開店售賣F1賽車周邊商品,高峰時期月達500訂單。生意之外,他更希望店舖可以成為凝聚F1愛好者的平台,近期更不惜蝕本包場,邀請逾300車迷到影院觀看《F1電影》。
由紀錄片入坑成F1迷 棄安穩文職創業
Peter從體育系畢業後,選擇了安穩的文職工作。與許多資深車迷不同,他雖一直是體育迷,但對賽車沒有太深入了解,真正令他「入坑」的是Netflix紀錄片《F1:極速求生(Drive to Survive)》。慢慢地,他在不同平台接觸到F1的魅力,從紀錄片到網上精華,再守候直播,一步步成為F1迷。
正是在這段時間,他發現香港的F1熱潮雖在升溫,卻缺乏一個集中、輕易讓車迷購買官方周邊商品的平台。這個市場缺口,便成為了他創業的起點,PACIERS亦應運而生。PACIERS最初的由小規模網店起家,逐漸引入不同車隊的周邊產品,至今店舖內擁有10支車隊在不同年份的服飾、帽子、模型等產品,成為吸引車迷「聖地」。
創業不只是生意 望為F1車迷建交流平台
開業以來,Peter最想做的,遠不止是一門生意。「開舖當然要賣東西,但其實我最想做的,是令到F1在香港有更多人觀看,將這個圈子擴大。」他指出,F1不像足球或籃球,相對而言較難在各自朋友圈子裡找到同好。「看完一場精彩的比賽,那種想立刻找人傾訴、討論的心情,卻往往無人分享」,他希望透過店舖,連結到一眾孤獨的車迷,令他們可以找到分享的對象。
為此,PACIERS的定位不僅是零售店,更是一個交流平台。Peter積極利用社交媒體聚集車迷,更不惜虧本辦線下活動。今年《F1電影》上映,他為此辦了一場放映會,包下IMAX影院,並邀請超過300名車迷一同觀賞。是次活動沒有出售視線不佳的第一排座位,加上送出的禮物,Peter也笑指:「坦白說,是虧本的」。但他認為這一切都值得,只因對他而言,這一門生意不是純粹賺錢的工具,而是想凝聚社群的平台。
迴響超乎想像,互不相識的車迷因此結緣,也有車迷因店舖成為一同觀賽的好友。「這是我最樂見的」,Peter說不少熟客原本互不認識,但來店裡相遇後成為朋友。這份意義,遠比金錢重要。
轉賽道創業:力爭上游 永不放棄
將興趣變成職業,聽起來夢幻,但過程充滿挑戰。Peter形容,當F1與工作綑綁後,觀賽心態也變得不再純粹,「看比賽時會想,哪位車手贏了對我的生意會好一點、這場比賽可以製作宣傳內容」。儘管如此,他對F1的熱愛有增無減。
Peter指,自己最欣賞的車手是Max Verstappen,也從其身上找到不少啟發。「我很欣賞他那種不理會外界批評、只專注於賽車的態度」,他說。經營這盤生意,Peter身邊的家人朋友也曾質疑他能否維持生計,但Peter將Max Verstappen的心態投射到自己身上,「我忠於自己,知道自己喜歡這件事,就盡全力去做」。
他認為,創業與賽車有著相似之處,兩者都是力爭上游,都會遇到無數困難。「就像賽車一樣,一條路行不通,就要嘗試找另一條出路」,賽車手會調整賽車設定,Peter 則在創業路上嘗試不同的營銷方法,從線上平台到線下活動,均不斷探索。
展望未來 冀成全球車迷樞紐
「我的長遠目標,是營造香港的F1圈子,甚至讓PACIERS成為一個讓全世界車迷互相認識的平台。」從一個因Netflix而迷上賽車的普通文員,到成為香港F1社群的核心人物,Peter用行動證明,只要有熱情與堅持,興趣愛好也能成就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