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專欄】省500元逛公園,虧不虧?
聖誕節假期,艾瑪帶著兩個孩子去廣州長隆動物園玩。恰逢動物園20週年慶,門票買一送一。全家五個人,省了500元。大家都很高興。
很快,大家就樂不起來了。
雖然是周一,大陸也不放聖誕假期。但抵不住退休老人和非學齡兒童人數眾多,很快,公園裡就摩肩擦踵起來。
再後來,人擠人,根本就無心觀景,必須全神貫注控制嬰兒車,以防被別人撞,也避免撞上別人。
老公苦笑:這是來參加格蘭披治嬰兒車方程式比賽了。
Photo from Blogger
1. 省500元,是虧了還是賺了?
女兒懊惱萬分:這省了500元,我們到底是虧了還是賺了?
我:如果重新來過,你是願意多出500元,還是省500元?
女兒:當然是多出500元啦。
我:這就意味著省500元,對你來說,是虧了。
女兒一臉疑惑:嗯?什麼意思?
我:我們之所以進行某一種活動,是因為它帶來的收益大於付出的成本。這在經濟學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則,稱為“成本效益決策法”。
* 我們用C(Cost)代表進行某種活動,需要付出的成本;
* 用B(Benefit)代表因此獲得的效益。
當 B > C 時,我們會去做這件事;
當 B < C 時,我們不會去做。
我:我們五人來動物園,原本門票是1000元,我們依舊打算進動物園,也就是說,我們認為,去動物園玩的價值高於1000元。所以,我們才會用1000元去交換進入動物園的權利,更確切地說,是換取動物園遊玩帶來的樂趣。
收益B1:日常動物園遊玩帶來的樂趣
成本C1:1000元
日常動物園遊玩帶來的樂趣 > 1000元
女兒:這個我明白。
Photo from Blogger
我:現在買一送一,我們只需要500元,就能夠進入動物園,但是卻換不回價值高於1000元的樂趣。
收益B2:買一送一下的動物園帶來的樂趣
成本C2:500元
你重新選擇,將放棄這個選擇。
因此,在你的心中:
買一送一下的動物園帶來的樂趣 < 500元
我:回到你的問題——“這省了500元,我們到底是虧了還是賺了?”
收益B3: 500元 + 買一送一下的動物園帶來的樂趣 (< 500元)< 1000元
成本C3:日常動物園遊玩帶來的樂趣( > 1000元)
B3 < 1000元 < C3
女兒:哈?還能這麼計算啊?
我:這就是經濟學者思考的邏輯。
Photo from Blogger
2. 買一送一,公園虧不虧?
我:你覺得,對於公園的經營者來講,他們買一送一,少收了一半的門票,是賺了還是虧了?
女兒:門票少收了一半,肯定是虧的。
我:這要看平常公園的人數,以及現在公園的人數。如果買一送一後,進園的客人超過了一倍。光從數字來講,今天就是成功的。
一方面,門票雖然買一送一,但裡面的餐飲和禮品並不買一送一,翻倍的客流,帶來幾乎翻倍的收入。
另一方面,如果對園區的設施有自信,這是一次非常好的促銷活動。很多平日里沒捨得來的客人,進來體驗後,帶出良好的口碑,以及再次進園的慾望。
因此,我們看問題,不能簡單地加減乘除,要綜合看各方面的情況。尤其要看到附帶的經濟收益。
現在很多手機遊戲免費下載,但你要在遊戲中玩得好,卻需要購買各種道具裝備,道具裝備才是真正的盈利點。
如何降低門檻,吸引更多客人加入,在其他地方獲得收入。這種設計,我們就叫“盈利模式”。好的盈利模式,是生意決勝的關鍵。
女兒:怎麼樣算是好的盈利模式?
我:比別人想多一層,想別人沒有想到的,就容易找到好的盈利模式。
女兒:怎麼想?
我:媽媽每一次和你的經濟學對話,就是在教你如何比別人想多一層啊。
女兒拽著我的手直晃:怎麼想多一層,再舉個例吧!再舉個例吧!
Photo from Blogger
3. 資助更多教師家庭,學校虧不虧?
我:在美國有一所很出名的大學,叫康奈爾大學。這是真事兒。
女兒:太好了。我最喜歡聽真事兒。
我:在美國讀大學很貴。讀康奈爾大學大約一年學雜費要3萬美金。大約23.5萬港幣。
女兒:(*@ο@*) 哇~以後我要去美國讀書,那不是要花很多錢?
我:很多年前,康奈爾大學有個福利政策,大學老師家的孩子在這個大學裡讀書,不用付學費,一年只要付3000美金雜費。也就是2.3萬港幣,整整少了一個零。
女兒:哇。那省好多錢了。
我:所以呀,很多老師家的孩子都來這個大學讀書。
女兒:要是你也是那個學校的老師就好了。
我:後來,有些老師不干了。說,我們孩子想考其他學校,但我們還想要這個福利。大家都是在一個學校教書,不能這麼不公平啊。
女兒:也是。
我:學校想,不行啊。那要多出多少銀子,學校可沒有那麼多錢。
女兒:是呀。那麼多老師,肯定要很多錢。
我:學校的薪酬福利委員會裡有一位經濟學家。他說,不用怕,說不定還能賺呢。
女兒:怎麼還可能賺?
我:學校猶豫再三,終於決定做一次小小的嘗試。學校宣布,給那些上其他大學的教師子女補貼1/3的學雜費。這樣補貼了一些,但又不是全部,學校負擔沒有那麼重。
女兒:後來呢?賺了沒?
我:你猜?
女兒:怎麼可能賺,想不出來。
Photo from Blogger
我:美國有很多很好的大學,比康奈爾好的,還有好多家。從前,為了節省費用,老師家孩子都來康奈爾讀。現在,去其他學校也能補貼1/3,雖然不是全部,但是如果其他學校更符合自己的心意,也是划算的。所以,很多老師子女改去了其他學校讀書。這樣會怎麼樣?
女兒:多出來很多空位。
我:多出來空位會怎樣?
女兒:要招其他學生。
我:康奈爾大學是一所名校。招生從來不是問題。因此,空出來的位置,一下子就被其他學生填滿了。這些學生可不是只交3千元雜費,而是3萬元學雜費。你說,學校是虧了還是賺了?
女兒:要算一算。
我:對。咱們來算一算。還是用“成本效益決策法”。
假設美國大學的學費都差不多。每退出一位教師子女,
收益B4:30,000(新同學的學雜費)
成本C4:3,000 (教師子女雜費)+ 30,000 x 1/3 (去他校補貼)=13,000
因此,如每退出一位教師子女,學校可以賺17,000元。
此外,還有部分本來在其他學校就讀的學生,需要每人補貼出10,000。
我們不知道原本在外面學校就讀的學生數量,無法知道需要補貼的總額。因此,經濟學家也是說,有可能還能賺。
舊補貼政策提供的補助很高,且美國學校有對教師或校友子女優先錄取的慣例,因此,絕大多數教師子女都會選擇在康奈爾就讀,流落在他校的學生理應較少。所以,政策改變後,估計學校收入增加的可能性很大。事實上也是如此,學校的收入反而比以前更多了。
女兒:好玩兒。
我:你看,當你想多一層,不僅每位教師家庭得到了財政資助,還有了擇校的自由,學校更能因此增加收入,其他學生也多了進入康奈爾這所名校的機會。一舉三得。是吧?
女兒:嗯嗯。以後凡事我也要多想一想。
(本文經由博客艾瑪授權轉載,並同意BusinessFocus編輯文章與修訂標題。文章內容為博客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Text & photos: 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