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上樂園蝕1.5億 海洋公園若無補貼恐執笠 田北辰倡改建滑雪場救亡
海洋公園昨日(22日)公布2024/25財年業績,雖受惠「熊貓龍鳳胎」引發的熱潮令入場人次及總收入增約一成,連續四年上升,但計及折舊等因素,整體虧損由前年度7160萬元擴大至2.75億元;其中水上樂園續錄得經營虧損,達1.48億元。實政圓桌議員田北辰指出,若不計政府每年2億元補貼,公園年虧近5億元,憂政府明年若停止資助,海洋公園恐難以生存。同時,田北辰認為水上樂園虧損是最大問題,建議把水上樂園轉做滑雪場救亡,又或是把這「蝕本貨」轉交康文署管理。
但有網民關注滑雪場無論是建造及營運成本都遠比水上樂園貴,而且深圳已有多個大型滑雪場落成及啟用,收費肯定遠比香港便宜,若現時海洋公園才興建滑雪場「硬拼」,恐蝕得更多。
整體收入上升但仍虧損擴大
海洋公園的業績呈現「收入增加卻虧損擴大」的矛盾現象。海洋公園2024/25財年總收入12.88億港元,按年增長9%;總入場人次達346萬,上升一成,主因相信是中國送給香港的熊貓龍鳳胎吸引不少市民再次入場。其中非本地客更錄得12%增幅,顯示旅遊復甦帶來正面影響。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更由負轉正,從上年度虧損1,720萬元改善為盈利4,240萬元,躍升近6,000萬元。
然而,亮眼數據背後隱藏危機。整體虧損不僅未見好轉,反而從前年度7160萬元擴大至2.75億港元。自2022/23年度以來,政府向海洋公園提供每年2.8億元的4年補助,田北辰議員認為現時公園仍高度依賴政府資助,直言:「如果不是政府補貼的2億,它要虧5億」,明年政府停資助後恐「執笠」。
此外,他還將海洋公園與香港迪士尼的營運策略進行比較,指出迪士尼總收入上升54%,營運成本增35%,EBITDA大幅提升150%;海洋公園收入卻僅升9%,顯示其吸引力與創收能力不足。
水上樂園成拖累與生存懸念
在公園兩大板塊的財務結構中,非水上樂園設施錄得1.9億元盈利,表現穩健;但水上樂園的虧損數字卻高1.48億元,成為集團最大的財務包袱。田北辰形容這項耗資40億的設施為「大白象工程」,指其持續虧損對海洋公園財政造成沉重負擔。
田北辰質疑公園是否應該「是不是一件事錯了,一輩子都要一路錯下去呢?」,並提出了兩個轉型方案以應對這沉重負擔。一是將其營運權轉交予公共服務機構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以社會服務模式減輕商業壓力(即是蝕本貨交給政府經營);二是將設施徹底改建,轉型為能吸引四季遊客的室內滑雪場,徹底擺脫香港夏季氣候的限制。
轉型滑雪場機會與風險考量
將水上樂園轉型為室內滑雪場的建議,雖然具有吸引力,可望實現四季化體驗、差異化競爭及IP延伸的潛力,但其背後的成本與風險極高。參考內地「冰雪經濟」發展,新興室內滑雪場投資驚人,如前海的「深圳·前海華發冰雪世界」據報投資約296億元人民幣,目標打造「全球最大室內滑雪中心」。室內滑雪場的投資遠高於傳統戶外設施,不僅建設成本高昂,回報週期也較長,通常需要10至15年。
此外,其運營成本同樣驚人,特別是維持極低溫所需的巨額電力,遠超一般主題樂園設施。海洋公園已背負巨額虧損,再進行如此大規模、高風險的資本開支,無疑是賭上未來。如何在創意與務實之間取得平衡,成為海洋公園管理層的世紀難題。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