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擔心職場教識徒弟無師父?賦予下屬能力 自己才能飛得更高
「教識徒弟無師父」是潛藏在不少人心底裏的詛咒,擔心有一日下屬比自己能幹,自己便會被取代。今天半宅職薯就和大家討論這思想謬誤,讓大家教識徒弟之後,自己便變成更超班的高人。
傳統概念
在知識吸收層面,幾十年前的社會和今天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幾十年前一個人從學校畢業之後,教育已經基本完成,在之後的幾十年人生,基本上都是在運用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以及添加的一點經驗;
但在今時今日的社會,從學校畢業那一天才是學習的真正開始:你可以透過兼讀進修正式課程;短期課程;到圖書館看書;在家觀看知識型視頻......等等無盡的渠道去增值自己。
傳統概念上的知識,是一個人擁有多少知識;今時今日的概念,是你能否在需要什麼知識的時候,便有能力掌握什麼知識。
知識,已經由古時一種固化的東西,變成今時今日一種動態的,多變的,隨時更新亦隨時過時的東西。所以一個人的能力核心,是學習力,而不單單只是學歷。

中層管理人的心魔
中層管理人處於組織的夾心層,他們一方面想向上爬,一方面在心底裏又不想自己的下屬爬頭變成自己的上司,因為那種滋味確是難受。
於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為了令下屬更佩服自己,在教下屬的時候凡事都留一手。讓下屬永遠是自己的下屬,自己永遠是上司。
對的,這可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但「鞏固」這兩個字也有兩個面向的意思。一方面,自己地位不會下沉;另一方面,也很難上升。
讓自己無可取代,等於讓自己無法抽身
於是,這些懷有心魔的中層,透過每天大大小小的決定和動作,令自己無法被下屬取代:事必恭親,永遠最遲收工,口頭禪是「今時今日的下屬真的不像我當年好,我還是自己做吧!」
智慧水平一般的高層,看到中層這麼親力親為,也許會欣賞他的努力;但智慧水平高的高層,看到這種狀況心裏一定不高興。
為什麼呢?因為高層也有工作需要中層去分擔,例如幫手策劃一個商業計劃,不時給予意見獻計,把中低層工作流程梳理得更有效率......等等。
這些有心魔的中層把自己忙得不亦樂乎,等於斬斷高層的左右手,令高層無法得到支援。高層心裏自然不高興。
與此同時,這些中層永遠沉浸於中低層的工作堆裏面,等於令自己接觸不到更高層次的工作,更有挑戰性的項目,自己的能力也因而難以改進。結果既沒有教識徒弟,自己也不能變成更高造詣的師父。
更甚者,連自己放假以及生病也不敢,因為這些中層變了團隊中的唯一神射手,當自己缺席,整個團隊便崩塌。這嚴格來說,也是缺乏領導才能的表現。
賦能式授權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一個稱職的中層,應該把培訓視為一種每天進行,永無結束的項目。目的是讓下屬取代自己,甚至成為自己的老師。
就此,中層應該懂得計算事情的最壞後果,管理風險,設計好萬一事情失敗的補救方案。然後引導適合的下屬一步一步完成:和他們分享經驗,引導他們思考,讓他們想出解決方法,特別是比想像中更好的解決方法。
這樣下屬既能進步,又可以釋放潛力,中層自己往後又可以抽身,接受高層指派的更具挑戰性工作,豈不是三贏局面?
結語
全文完
「教識徒弟無師父」這句說話成立的大前題,就是這位師父不思進取,以為在今時今日仍然可以一勞永逸。
今時今日的知識和技能,是動態的,是短暫的,是不斷推陳出新的。中層乃至於高層的核心技能,再不只是知識和經驗,更是高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力。
真正高能的師父,就是讓下屬都變成某一範疇的師父,然後把這些高能力人士凝聚起來,成為一支全面和優秀的團隊。我們今天需要的不是約束,而是賦能。當然,這不是每一位中層管理人員都能做到,因為這既需要能力,也需要寬宏的量度。
半宅職薯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