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是仙丹?美國企業的自欺欺人 事實是95%的AI試點項目以失敗告終
當美國最大的上市公司們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滔滔不絕地談論人工智能時,一個尷尬的事實浮出水面:除了「害怕落後」(FOMO),幾乎沒有企業能說清楚這項技術究竟如何改善了他們的業務。
《金融時報》對標普500公司數百份監管文件和高管發言記錄的分析,揭示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從可口可樂到Lululemon,這些遠離矽谷的傳統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頻率提及AI,但他們描繪的圖景卻更像是一場集體焦慮症發作,而非技術革命。
數據顯示,有374家標普500公司在過去12個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中提及AI,其中87%的發言完全正面,毫無保留。但翻開他們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10-K文件——這些需要披露業務風險的法定文件——畫風突變。超過一半的公司將網絡安全列為AI相關的首要風險,174份年報警告監管和法律風險。
更諷刺的是,當被問及AI的具體好處時,大多數公司只能含糊其辭地提及「提高生產力」或「市場差異化」。可口可樂在2月份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興奮地談論AI技術——結果其關鍵應用竟是製作了一支電視廣告。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為這場鬧劇提供了學術註腳:95%的生成式AI試點項目以失敗告終。研究負責人Aditya Challapally的發現更是入木三分:「當我們與高管交談時,他們總說內部工具非常成功。但當我們與員工交談時,發現使用率為零。」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在裸泳。能源公司First Solar和Entergy明確將AI列為需求驅動因素,銅礦巨頭Freeport-McMoran坐擁的銅礦因數據中心建設而身價倍增。Caterpillar報告其業務正受益於「與雲計算和生成式AI相關的數據中心增長」。這些公司的股價表現也證明了一點:在AI時代,賣鏟子比挖金子更賺錢。
但對大多數公司而言,AI更像是一個必須提及的時髦詞彙,而非真正的業務驅動力。動物保健公司Zoetis用AI加速馬匹醫療測試,製造商Dover Corporation用它追蹤「冰雹損壞的車輛」——這些應用固然新穎,但自ChatGPT於2022年11月推出以來,Dover的股價表現僅僅與標普500等權重指數持平。
Meta在其10-K文件中更坦承:「無法保證使用AI會增強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或對我們的業務(包括效率或盈利能力)有益。」這家每年在AI上投入數百億美元的科技巨頭,同時也警告可能因「使用各種受版權保護的書籍和材料來訓練AI模型」而面臨巨額法律和解。
Gartner的高級總監分析師Haritha Khandabattu一針見血指出:「談到AI採用,許多公司不是被戰略指導,而是被FOMO驅動。對一些領導者來說,問題不是『我在解決什麼問題?』而是『如果我的競爭對手先解決了怎麼辦?』」
這場AI熱潮最終揭示的,不是技術革命的曙光,而是美國企業界的集體焦慮。當微軟、Alphabet、亞馬遜和Meta承諾今年在大語言模型基礎設施上投資3000億美元時,其他企業只能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假裝興奮,而在監管文件中坦承恐懼。
正如那個古老的寓言,當有人喊出「皇帝沒穿衣服」時,遊行隊伍依然在前進。只是這一次,連皇帝自己都知道自己在裸奔——他們只是希望投資者沒有注意到。
李浩然
www.facebook.com/lhyinvestment/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