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特會前夕突出手 中國收緊5種稀土及超硬材料出口
中國官方9日宣布,自11月8日起,將5種中重稀土(包括鈥、鉺、銩、銪、鐿)、稀土設備與原輔料、超硬材料,以及鋰電池和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當局指出,相關物項具「明顯軍民兩用屬性」,管制措施旨在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此舉引發外界關注,適逢「習特會」預計月底於韓國舉行,時機耐人尋味。
政策發布與制度設計
中國商務部以不具名發言人名義表示,根據《出口管制法》等法規,會同海關總署公告對「超硬材料、稀土設備和原輔料、鈥等5種中重稀土、鋰電池和人造石墨負極材料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措施將於11月8日實施,並已通報相關國家和地區。
發言人指出,列管物項具明顯軍民兩用屬性,實施出口管制是依法依規,符合國際做法,有助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並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中方願與各國共同維護全球產供鏈穩定,強調措施不針對任何國家,合規出口申請經審查後可獲許可。中方亦願透過雙邊對話機制,與相關方就出口管制政策進行交流,促進合規貿易暢通。
全球供應鏈與產業衝擊
中國這次的出口管制,將對全球多個高科技產業鏈產生深遠的衝擊,特別是那些對中國稀土和電池材料依賴度極高的產業。稀土被譽為「工業維生素」,被管制的這5種中重稀土在軍工、航太、精密儀器和高階醫療設備製造中不可替代。雖然目前西方國家正試圖分散供應來源,但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尤其在分離與加工環節)短期內難以撼動。
更迫在眉睫的衝擊來自於鋰電池負極材料。中國在全球人造石墨負極材料市場中佔據絕對優勢,這直接影響全球電動汽車(EV)產業的擴張速度和成本。特斯拉、福特、大眾等主要汽車製造商都高度依賴穩定的負極材料供應。這次管制可能導致這些材料的價格飆升,加劇全球綠色能源轉型的成本壓力,迫使各國加速本土化佈局,預計相關產業鏈的重組速度將加快,並可能推遲新興科技產品的上市進程。
外交與地緣政治博弈
此次出口管制措施於「習特會」前夕公布,時機選擇顯露戰略意圖。分析普遍認為,此為北京在對美貿易和科技談判中增加自身籌碼之舉。在美國議員呼籲對向中國出口晶片製造設備實施更廣泛禁令的背景下,中國的反制措施體現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對等博弈。
與此同時,中方還將美國反無人機技術公司(Dedrone by Axon)、加拿大半導體研究機構TechInsights等14家外國實體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理由包括與台灣軍事合作、發表涉中惡劣言論、協助外國政府打壓中國企業等。這則進一步展示了中國運用經濟強制力作為外交工具的決心。
南洋理工大學專家指出,此舉旨在向國際傳遞「中國有籌碼、也有牌可打」的清晰信號,力求在地緣政治博弈中爭取最有利地位。出口管制已超越貿易保護層次,成為大國爭奪科技霸權與供應鏈規則主導權的戰略工具。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