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關稅戰衝擊擴大 美企撤離中國湧向東南亞 蘋果印度布局成本升高 東南亞承接投資卻難成避風港
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升級關稅戰,引發全球供應鏈出現骨牌效應。隨著高額懲罰性關稅陸續落地,越來越多美企選擇撤離中國,轉向東南亞和南亞尋找新投資據點,帶動「中國+1」策略加速成形。然而即便東南亞成為承接製造業轉移的熱門地區,當地仍存在政策、成本與合規壓力等潛在風險。印度最近被美國「懲罰」實施50%進口產品關稅,即令到積極在印度設廠的美企如蘋果(AAPL)面對意料之外的風險。也許美企只有「不計成本」回歸美國設廠,方是最安全之道?
特朗普政府早前一度擬對中國進口產品實施合共104%的懲罰稅關稅,雖然後來兩國展開談判,天價關稅暫緩,但在嚴苛關稅與政策不確定性下,許多美國企業被迫重新檢視投資布局。過去倚重中國作為主要製造基地的模式的美企,正在逐漸把廠房或亞洲辦公室分散至越南、泰國、印尼、印度等國家,形成「中國+1」供應鏈策略。這一轉變不僅分散了地緣政治風險,也降低因單一市場政策變動帶來的衝擊。
撤回中國的投資轉往東南亞
《CNBC》引述上海美國商會(AmCham Shanghai)9月10日公布的年度調查指出,近半數美企在過去一年縮減或撤回原定於中國的投資,並轉往其他地區,比例高達 47%,創 2017 年調查以來新高。主要轉移目的地為東南亞,其次是南亞次大陸(包括印度、孟加拉等),而美國本土與墨西哥則相對落後。
東南亞國家因應特朗普關稅戰,積極承接供應鏈外移,吸引不少製造業者遷入,尤其在電子與汽車零件領域發展迅速。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憑藉較低的人力成本與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成為外資首選。
然而機會背後仍伴隨挑戰。美國為防止中國透過轉口繞道銷美,已針對部分東南亞出口品加徵高額關稅。例如,美越雙方協議規定,越南出口至美國的商品通常課徵 20% 關稅,但若被認定為「第三國轉口」(即中國貨改貼越南標籤再輸美),稅率將提高至 40%。印尼則在初期被通知將面臨約 32% 的關稅,但經過談判後,稅率獲降至 19%。
此外,蘋果CEO庫克今年初曾公開表示,幾乎所有銷往美國的 iPhone 組裝業務,將逐步轉移到印度,以應對關稅挑戰,但外界關注蘋果已「中伏」,因特朗普政府自 2025 年 8 月起對印度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加徵 50% 關稅,主因是印度持續自俄羅斯購買石油。雖然外界消息指,半導體及相關電子產品(如 iPhone)可能被列入豁免範圍,蘋果從印度出口至美國的 iPhone 或因此得以免於關稅衝擊,但這並不代表風險全然解除。
據估計,僅在本季度,關稅就可能讓蘋果額外承擔約 11 億美元 成本。目前約 71% 銷往美國的 iPhone 已在印度生產,比例仍持續上升。對此,知情人士警告,特朗普的貿易政策反覆無常,即便已有豁免安排,未來仍可能隨政策轉向而出現變數。
除了關稅,美國對進口產品的規範也愈加嚴格,要求完整的原料來源、組成比例與溯源證明。對跨國大企業而言或能消化成本,但對中小製造商則是一大挑戰,合規壓力恐將抬升經營成本。
對此許多人認爲,此波關稅戰並非單純的經濟手段,而是帶有強烈戰略意涵。美國意在削弱中國的供應鏈優勢,並重塑全球製造業版圖。東南亞與印度雖因此受惠,但同時也面臨彼此間爭搶投資的激烈競爭,可能在稅收、勞動條件與環境規範上產生壓力。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