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抗戰精神培育新時代港青
香港菁英會主席、全國青聯常務委員、重慶市政協委員、經民聯文化體育及旅遊事務委員會聯席主席
黃進達
有幸作為香港青年代表, 親身見證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一場必然會寫入史冊的閱兵盛典,筆者內心澎湃難平。今值國際形勢複雜,地緣問題多變,和平更形珍貴,所幸我們有強大祖國支撐,這是香港安定繁榮的根基。受閱部隊中與港青同齡的戰士們,早已成為擎起大國尊嚴的脊樑。且看火箭軍方隊與網絡空間部隊展現的,正是工匠型、專家型、複合型的高素質人才,筆者一向認為,培養青年,除知識與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價值觀與視野。旌旗獵獵、鐵流滾滾,這一場閱兵,定能為香港青年帶來一場頭腦風暴。
抗戰精神創造偉大時代
關於抗戰精神,自十八大以來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已將偉大抗戰精神高度概括為四個重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昨日(3日)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鬥!」
抗戰期間,無數青年衝破封鎖奔赴延安,住窯洞吃粗糧、學理論上戰場,據統計,1938年至1939年到延安的學者、藝術家和知識青年大約有6萬人,這些青年為民族存亡和人民解放殊死拼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從抗戰時期「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的呐喊,到新時代「強國有我」的誓言,奮鬥的基因代代相傳。愛國愛港青年於今日的奮鬥是為了民族復興偉業,是「奮進新征程」的赤子情懷與歷史使命。
抗戰精神對於香港的時代意義
香港今天的繁榮穩定,離不開國家的強盛與支持,兩者命運與共、血脈相連。香港正步入由治及興的重要階段,面臨國家「十五五」規劃的重大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加速推進,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深化。這些機遇稍縱即逝,香港需積極把握、乘勢而上。然而,也需正視的是,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香港社會對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的認識存在一定的疏離與模糊,甚至一度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困境。這段歷史,實則與香港命運緊密相連,是塑造香港精神與城市品格的重要篇章。沒有抗戰時期的苦難與堅守,就難以淬煉出戰後重建的頑強意志,亦難以孕育出今日香港的繁榮穩定。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更應銘記歷史、認清根脈,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找到方位,傳承家國情懷與奮鬥意志,共同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說好新時代的香港故事。
回首當年艱苦奮進的青年戰士,傳承其抗戰精神,無疑為培育新時代港青提供了新的思路。與香港息息相關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便是最好的例證。他們孤懸敵後,卻始終不屈不撓,昨日紀念大會前,習近平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便親切致意了我們香港的代表、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海上中隊通訊員、保衛員,94歲的羅競輝老英雄。當代香港青年正應好好補上這寶貴的一課。傳承抗戰歷史,意義不僅在於銘記過去,更在於啟迪未來。
以抗戰精神培育新時代港青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香港的抗日鬥爭敘事與全中國整體的十四年抗戰歷程割裂,特別在港英時期的教育只強調本地經歷的「三年八個月」的苦難。這種歷史敘事的偏差,導致部分港人對民族身份的認知產生模糊。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筆者與香港菁英會同仁近日籌辦了東江水供港60周年暨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旨在重塑歷史記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導香港青年準確把握歷史機遇,在新時代發展格局中找准定位,為國家繁榮貢獻力量。
抗戰精神需要在傳播中弘揚,更要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傳承。筆者認為這場盛大的閱兵,對港青的啟示深遠無比。一方面,它提醒我們和平與發展來之不易,務必珍惜。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們思考將抗戰先輩的愛國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習主席昨天重要講話中所強調,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主權平等,與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時代之下的港青,應該更主動感受國家的發展脈搏,將自身的國際視野和專業優勢,與國家「十四五」規劃、大灣區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在金融、科技、法律、文化等各個領域,找到屬於自己的「戰場」,以在國家發展的新征程中,發揮香港青年的獨特優勢,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