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應中國大閱兵? 特朗普不惜花數億美元 擬把國防部改名戰爭部
中國剛高調舉行「九三大閱兵」展示軍力之際,美國總統特朗普計劃將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改名為戰爭部(Department of War),並將於當地時間周五(5日)簽署行政命令正式推行。現任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的職銜亦將改為「戰爭部長」。外媒報道指,此舉旨在為政府最大機關烙上特朗普的印記,但預計更名過程可能耗資數億美元。此舉更被解讀為向全球釋放明確戰略訊號,與中俄等國的軍事姿態抗衡。
歷史符號與制度傳承
特朗普總統選擇「戰爭部」這一名稱蘊含著深刻的政策動機與歷史脈絡。自1789年美國開國元勳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設立以來,「戰爭部」這個名稱沿用了逾150年,見證了美國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等輝煌勝利。特朗普政府認為,恢復這個舊稱是為了重新調整軍隊的任務定位,從拜登政府時期被批評為「覺醒風」(wokeness)的「防禦性」姿態,轉變為更具侵略性、更強調「戰士精神」的硬核形象。
1949年,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整合陸、海、空三軍,將原來的「戰爭部」改名為「國家國防建制」,並於1950年代正式定名為「國防部」。這一更名的核心意涵,在於表明在核子時代,美國的國防戰略已從單純的作戰轉向預防戰爭。然而,特朗普的行政命令,則強烈表達了他試圖推翻這一歷史轉向的意圖,旨在透過一個更具「攻擊性」的名稱,向國內外傳達美國軍事力量的全新定位,強調其「主動出擊」的能力。
更名能否「名正言順」?
儘管總統簽署了行政命令,但此次更名能否「名正言順」落實仍存變數。根據白宮發布的文件,該命令僅授權國防部長和相關官員在官方信函、公共溝通以及非法律文件中使用「戰爭部」和「戰爭部長」等次要稱號。這意味著,在法律層面上,Department of War和Secretary of War無法取代正式的機構名稱。要讓更名正式固化,必須獲得美國國會的立法批准。
這場舉動不僅涉及五角大廈內部的招牌和信箋更換,還需要更新全球各地的軍事設施、網站、官方文件等,無疑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外媒預計需耗資數億美元。批評者認為,這項計畫成本高昂,且對五角大廈來說是一次不必要的干擾,若未獲國會批准,將僅為象徵性改變,不具實質法律效力。
地緣政治與象徵對抗
特朗普的「更名」舉動,與當前地緣政治局勢形成了明顯的對照,特別是與中國近期盛大的軍事活動形成強烈呼應。就在特朗普發布行政命令前兩天,於9月3日,中國在北京舉行了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的大型閱兵式。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普丁與金正恩同框現身天安門城樓,被外界解讀為中俄朝在外交與視覺上的緊密結盟,並向美國及盟友示威。
這場閱兵式展示了中國的尖端軍備,包括隱形戰機、核導三位一體、高超音速導彈、無人智能兵器和激光武器等,更是一次全面的軍力秀。西方媒體將此形容為「專制軸心」的集結,其目的在於強化習近平對外的領袖權威,並釋出明確訊息:不要低估其背後的結盟與戰術意圖。在此背景下,特朗普以名稱政治硬化防衛姿態,顯得更具深意。這場跨太平洋的「命名遊戲」,既是美國內政的延續,也是兩大陣營在戰略與象徵上的呼應,預示全球權力競逐正邁向更激進與不確定的新階段。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