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完成首宗反規避調查 美國光纖出口被裁定規避反傾銷 加徵最高78.2%關稅
中國懷疑有美國出口商涉嫌在中國規避反傾銷措施,經過近半年調查後,中國商務部宣布,確認多家美國企業透過出口「截止波長位移單模光纖」,規避中國早前針對「非色散位移單模光纖」實施的反傾銷措施。故中國決定自9月4日起,對有關產品徵收反規避稅,稅率介乎33.3%至78.2%。這是中國首次啟動並完成反規避調查,外界關注中國疑似以「反規避稅」,作為對付特朗普關稅的另一武器。
中國商務部指,調查自今年3月4日正式立案,過程依照國內法規及世貿組織(WTO)規範進行,並參照美國及歐盟等成員做法,強調調查公開透明,亦保障相關當事方權益。
根據新華社早前報導,「反規避調查」是針對規避現行反傾銷或反補貼措施的行為所發起的一類貿易救濟調查,這種做法在許多世貿成員中已被廣泛採用,目的在於確保相關措施能真正落實並發揮效果。
今次調查的核心發現,是美國部分出口商藉由調整產品種類,將原本屬於「非色散位移單模光纖」的產品,轉為以「截止波長位移單模光纖」名義輸往中國市場。雖然兩者在技術應用上存在一定差異,但在產品性質、功能以及市場定位方面高度重合,實際效果等同於規避了中國原先對美光纖產品實施的反傾銷措施。中國商務部認為,這種行為嚴重削弱了既有政策的公平性與有效性,因此必須透過反規避手段予以糾正。
結果顯示,多家美國企業涉有規避行為,當局決定自9月4日起,對有關產品徵收反規避稅,稅率介乎33.3%至78.2%。其中康寧(Corning)適用稅率為37.9%,OFS Fitel LLC 為33.3%,Draka Communications Americas Inc. 高達78.2%。
值得注意的是,此舉亦被視為中方針對中美關稅摩擦的一環。自今年2月及3月初,美國以打擊芬太尼為由,兩度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合共20%的關稅。其後在4月,美國再度推行「對等關稅」措施,對中國輸美商品徵稅一度高達145%。直至5月12日,雙方經過談判,才逐步將高額關稅下調,美國目前對中國商品關稅降至30%,但其中仍包含2、3月間新加徵的部分。
分析認為,最新反規避措施將顯著提高美企進入中國市場的成本,削弱其競爭力,甚至迫使部分企業調整供應鏈或市場策略;同時中國本土光纖廠商料可受惠,進一步擴大在5G基建及電信市場的份額。
業界指出,中國近月頻繁運用關稅、出口管制、名單制裁及反規避調查等手段,已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貿易反擊模式。外界預期,隨着中國產業升級與市場保護需求增加,未來反規避措施將更為頻繁,並有可能延伸至其他高科技及戰略性產品領域。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