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醫管局推動眼科「無紙化」提升效率 引入AI追蹤病情協助醫生提早發現惡化情況

醫管局推動眼科「無紙化」提升效率 引入AI追蹤病情協助醫生提早發現惡化情況

Business Lifestyle News Health
By Miki Liang on 25 Aug 2025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正加快推動眼科醫療數碼化,預計今年內完成全港眼科影像「無紙化」,屆時99.9%影像將全面電子化並連結至中央病人紀錄,方便跨專科、跨醫院即時調閱。同時,醫管局亦試行引入人工智能(AI)技術,在病人完成檢查後即日進行影像篩查,及早安排覆診,亦正研究應用於普通科門診,提升診療效率及準確度,讓病人可更快獲得適切診治。

醫管局眼科自2022年起推行影像電子化,逐步將眼科檢查報告轉為高質醫療影像(DICOM格式),並上載至中央電子病人紀錄系統,方便臨床即時查閱。首階段為期3年,已於去年第一季度完成,將70%的眼科影像數位化,優先處理五大主要檢查,包括眼底攝影、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視野檢查、眼底螢光素血管造影及靛青綠血管造影;第二階段將進一步覆蓋其他影像類別,目前大部分醫院已全面實施,預料年底前可完成,屆時可涵蓋99.9%的眼科影像和檢查。

同時,眼科亦正推進電子病歷系統,將不同檢查所得的文字、數據及影像整合,方便醫生作出更準確診斷。醫管局強調,「無紙化」措施不僅能提升醫療效率,每年更可節省逾100萬港元墨盒成本及超過300萬張紙張,大幅減少印刷及存儲支出,兼具環保效益。

醫管局眼科統籌委員會主席袁國禮指出,過往每一項眼科檢查都需要將影像影印並存放於病歷夾,不僅檔案厚重,長時間保存下影像更會褪色,令醫生在檢查及翻查時十分困難。他強調,隨着人口老化,眼科服務需求日增,傳統模式已不足以應付龐大需要,而電子化能確保影像質素穩定,並更能配合未來臨床負荷。

醫管局眼科統籌委員會成員陳正欣補充,以往病人拍攝多張影像後,醫生只能挑選一至兩張影印作存檔,參考有限;電子化後,醫生可隨時調閱所有影像,甚至包括錄像紀錄,無需再不斷翻閱資料夾,大幅提升診症效率與質素。

電子系統方便跨院比對與診療

以往的紙本影像在跨專科、跨醫院傳遞上效率低下,若病人被轉介至其他專科就診,需要由該專科向眼科部門索取紙本影像報告;如果病人需要到其他醫院覆診,還需額外申請並攜帶紙本資料到另一間醫院,程序繁複且存在遺失風險。

如今「影像無紙化」項目已涵蓋醫管局轄下所有眼科專科門診與檢查,大大促進跨專科、跨醫院之間的臨床協作。袁國禮補充,許多疾病如中風、腦腫瘤同樣會影響眼睛,需要眼科與其他專科緊密合作,過去紙本資料傳遞時常發生遺漏或延誤:「現在我們做完檢查後影像即時上傳電腦,大家都很清楚去哪裡找到,完全不會有流失。」

使用AI追蹤病情

系統同時引入眼科臨床管理系統記錄表,記錄表可自動調用並顯示病人過往的病歷資料,方便視光師在驗眼時作參考和對比,同時增加了安全功能,如視力下降和眼壓升高,記錄表會出現一個紅色提示,提醒醫生當日要留意病人情況,亦設有散瞳藥物敏感提示。這有助於醫生發現病情是否惡化,檢測到病人視力下降或眼壓異常,電子病歷會顯示紅色提示,提醒醫生即時跟進。此舉有助及早篩查白內障、青光眼及黃斑病變等常見眼疾,提升臨床應變速度。

醫管局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AI)在眼科的應用,例如利用AI分析眼底影像(包括OCT及視網膜照片),協助醫生進行診斷與比對,並支援篩查白內障、青光眼、黃斑病變及糖尿上眼等常見眼疾,計劃最快於明年推行。同時,局方亦正研究設立「虛擬診症」(VR Consultation),建立平台以支援黃斑病變的影像比對和病情追蹤。醫管局期望,隨着電子健康紀錄(eHR)的應用,能進一步提升病歷資訊的透明度和患者參與度,並促進公私營醫療協作。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