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品牌表演賽資助設限 不再劃一1500萬元 曾涉美斯缺陣風波 引發全場球迷噓聲「回水」
2024年2月,原定在香港大球場舉行的國際邁阿密表演賽因球王美斯聲稱有傷未有上陣,引發買了天價門票的觀眾強烈不滿及逾千宗投訴,事件更牽出「M」品牌資助審批與監管不足的爭議,主辦方 Tatler Asia 事後撤回申請1,600萬港元政府資助「圖息民憤」,政府亦隨即展開全面檢討。經過多月研究,當局宣布自今年9月15日起將全面改革「M」品牌資助機制,會把資助上限由過往統一的1,500萬港元,改為依據活動評審得分在600萬至1,500萬港元之間,並聚焦具國際排名的公開賽事。而表演賽及邀請賽則會以旅遊和經濟效益為主要考量,同時加強事後監察,確保撥款合理及有效。
「M」品牌至前年,資助上限已增至每項活動1,500萬元,但近年因資源集中及表演賽爭議頻生,局方決定收緊規管。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公布的新方案,明確對「表演賽/邀請賽」設限: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在一般情況下,在同一申請周期(即6個月)內,最多只會批出 3項表演賽/邀請賽,以免多個活動同期舉行,導致經濟可行性和效益下降。
除此之外,評分制度亦將調整,原有的7項評分標準會更改比重,其中「大型體育賽事」將更強調其對本地體育發展的長遠影響,比重僅次於活動性質與重要性;而「表演賽/邀請賽」則新增「經濟及旅遊效益」作為最重要準則之一。
申請項目必須在 120分滿分內取得至少80分,方能獲批資助。資助上限則因分數不同而有別:例如得分在 80至85分,上限為600萬;若能達到 116至120分,則可獲最高1,500萬。同時,政府亦提升場地租金補助,若活動選址非康文署轄下場地,補助上限將由100萬港元增加至300萬。所有申請必須提前至少六個月提出,避免倉促審批。在監察方面,主辦單位須提交觀眾人數、旅遊帶動與經濟數據等詳細報告,並接受官方實地抽查,確保資助成效符合要求。
「美斯缺陣」香港表演賽事件回顧
此番改革事實上是源於 2024年2月4日於香港大球場舉行的「Tatler XFEST:香港隊對國際邁阿密 CF」表演賽,其中最令人矚目的球星阿根廷球王美斯,聲稱因為有傷,故在表演賽中完全沒有出場,引發球迷極度不滿,尤其是當中不少人是買入了貴票門票甚至天價黃牛票。現場憤怒的球迷遂高呼「回水」,留下「世紀騙局」聲浪。
原本該賽事獲得政府透過「M」品牌資格認可,並同時獲批高達 1,600萬港元的資助,包括配對撥款與場地補助等協助。然而美斯賽前僅排入後備,上半場球賽全程坐在後備席上,下半場賽前才獲得通知美斯因傷不能參賽。事後披露,政府與主辦方 Tatler 確認合約中清楚列明,美斯必須上場至少 45分鐘,更是掀起了一陣輿論風波。Tatler Asia在各方批評之下,隨後宣布主動撤回所有申請政府撥款,包括「M」品牌認可和1,600萬資助,即是不領取公帑贊助,政府亦表示將根據法律跟進事件,並強調主辦方須為安置公眾信任與資金使用負責。
「M」品牌三年共批出資助總額達 6.24億元
「M」品牌計劃自2004年推行,以配對撥款和直接補助金形式,支援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在香港舉行,塑造香港作為「亞洲體育盛事之都」的形象。典型獲認可的賽事包括國際七人欖球賽、渣打馬拉松、羽毛球公開賽及高爾夫公開賽等。
根據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向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提交的書面資料,過去三年共有 54項大型國際體育賽事 獲「M」品牌支持,批出資助總額達 6.24億元,顯示計劃對推動本地體育盛事舉足輕重。
然而2024年「美斯缺陣」事件後,公眾對「M」品牌的信任受到衝擊。外界普遍批評審批和監管欠缺透明度,令資源錯配問題浮現。今次改革,正是針對上述不足作出回應。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強調,改革有助提升透明度及資源效益,確保公共資金用於真正具國際競爭力及旅遊價值的活動,避免再次出現「美斯風波」。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