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省理工研究揭AI燒銀紙如騙局? 95%機構投資AI零回報 標指連跌4天蒸發7.8萬億
燒銀紙搞AI可大幅增加公司盈利的說法,難道是華爾街的大騙局?麻省理工學院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儘管不少巨企在生成式AI上投資了百億美元計的巨款,但有95%的機構作AI投資後暫只獲得「零回報」,AI亦常出現失憶及未能從錯誤中學習,企業難以盈利。疑受有關報告及其他因素影響,美國科技AI股持續大跌,標普500指數連跌4天,市值蒸發一萬億美元(約7.8萬億港元)。
以AI作招徠的美股受創特別嚴重。其中Meta因業績好,加上CEO朱克伯格狂擲千億銀彈招攬AI天才,股價曾升不停,但近日傳出Meta要縮減AI人手或相關投資,加上麻省理工的報告,Meta(META)上周五創796.25美元的盤中新高後,股價三連跌,昨收市報747.72美元,3天累挫跌6.1%。AI熱炒股Palantir(PLTR)自本月12日創出190美元的股價歷史新高後,更出現6連跌,較歷史高位累跌18%,但市盈率仍高達500倍。
創造ChatGPT的OpenAI行政總裁奧特曼(Sam Altman)近日也警告,AI行業市場出現泡沫化,最大問題是未能有盈利模式。奧特曼將現在的 AI 熱潮,比喻成1990年代的網路泡沫,當時人們對網路的未來過度樂觀,導致許多網路公司的估值瘋狂飆升,最終泡沫破裂,許多公司會倒閉。他舉例說,現時一些僅有「3個人和1個想法」的 AI 新創公司,獲得的巨額資金與高估值是不理性的,他預料「有人會虧掉鉅額資金」。
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研究調查了 150 位企業主管、350 名員工,並分析了300個部署AI的案例。但研究報告結論是儘管不少企業在生成式AI上投資了多達300億至400億美元,但95%的機構暫時獲得「零回報」,因為企業在導入生成式 AI(GenAI)時出現了巨大的「GenAI 鴻溝」,未能找到盈利模式。不少企業內部其實超過80%的部門已探索或試用過ChatGPT等AI工具,但主要只提升了員工個人生產力,公司盈利無大增長。
MIT 研究人員解釋,問題的核心並非AI模型本身品質不佳,而是企業在工具與組織間存在嚴重的「學習落差」。例如報告指出,大多數GenAI系統「不會從用戶回饋(錯誤中)學習」和「需要過多手動提供上下文」。此外,由於 AI 缺乏記憶和適應能力,致不時重複犯錯,90%的用戶信任「人類同事」多於AI。更重要的是,與外部合作相比,企業內部自行建構的AI專案失敗率是前者的兩倍 。
根據研究,企業級AI專案的失敗率偏高,即使已經投入AI基建的資料,僅有20%專案能進入試點階段,最終只有 5%成功部署到生產環境,這導致機構難以藉AI獲利,造成「95%機構在生成式AI中零回報」。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流程僵化、缺乏情境學習能力以及與日常營運脫節。報告也發現員工傾向使用個人AI 帳號(如ChatGPT)處理工作任務,而不太常使用企業官方採購的AI工具,令人猜測員工是否對公司的提供的AI工具效果不滿。
不過投資界及AI巨頭多認為,這些只是使用AI的「陣痛」,長遠來說AI應用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像OpenAI行政總裁奧特曼即對自己的公司抱極大信心,又透露公司將在不久的將來投入以萬億計的美元用於資料中心建設。他認為,雖然AI市場可能存在泡沫,但就像當年的網路泡沫破裂後,亞馬遜和 Google 等大型公司依然崛起一樣,AI 最終仍會為經濟帶來巨大的正面影響。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