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誤信3個月可賺200萬 內地出現「職業背債人」 一時貪念終身破產
內地驚現「職業背債人」灰色產業鏈,中介團夥精心佈局,套取銀行巨額貸款!近期內地多地法院案例揭露,犯罪集團分工明確:網絡「拉人頭」、偽造文件、「白戶」頂債,有團夥更成功騙取逾2億元(人民幣,下同)。令人咋舌的是,背債人誤信「3個月穩賺200萬」,最終實質所得往往只得1成即大約20萬。背債人卻因此付出沉重代價,即永久破產,並終身淪為銀行追債對象。此類金融詐騙手法日益猖獗,監管漏洞極待堵塞。
信貸灰色產業鏈揭秘
整個鏈條的起點,始於網絡世界無孔不入的招募廣告,它們以「無抵押、高回報」、「快速致富」等誘人字眼,精準鎖定目標群體——「白戶」。所謂「白戶」,即指個人徵信紀錄清白,名下無房無車,卻因此擁有未被開發的「優質」貸款潛力的人。一旦有人上勾,一場流水線式的「包裝」大戲便拉開序幕。
產業鏈分工極其嚴密:前端由「拉人頭」的渠道商負責在各類社交平台發帖,物色目標;中端的操作團隊接手後,會為「背債人」量身訂造一套虛假身分,偽造收入證明、社保記錄、公積金繳存證明,甚至安排虛設的公司職位,將一個失業者「塑造」成工業公司的財務經理或建設公司的高管。
接著,專人負責對接銀行內部人員或利用審核漏洞,引導背債人完成購房、購車或經營貸款等複雜流程。貸款批出後,資金被迅速轉走,背債人僅得微薄酬勞和巨額債務。此鏈條運作成熟,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披露,有4名中介在為多人偽造身份後,成功套取1100萬元貸款。浙江紹興市檢方則揭露,一個職業背債人團伙已累計套取逾2億元,對金融秩序構成嚴重威脅。
200萬買斷人生的背後
「3個月賺200萬,代價是成為老賴。」粵西農村的一名背債者道出這場交易的殘酷本質。他將這次冒險比作父輩們的「買斷工齡」,想用200萬「買斷」人生,卻未料代價是個人信用永久破產。
這群背債人多是疫情下的小微企業主、失業工人,或者是渴望暴富的年輕人。被生活逼至絕境,中介的「快速致富」承諾成了唯一救命稻草。然而,他們低估了「老賴」的代價:列入失信名單後,高鐵、飛機受限,子女教育就業受影響,徵信報告終身留污。更諷刺的是,承諾的高回報常成泡影。一名曾在工地打工的背債者透露,他背負逾200幾萬樓貸,實得卻不足20萬,逾九成資金遭中介剝削,他承受了全部的風險,卻只得到最少的利益。
銀行監管與法律責任
這場精心策劃的騙局,暴露了人性的貪婪與脆弱,更直指銀行信貸審批的監管漏洞。在部分案例中,若無銀行內部「裡應外合」,偽造資料何以輕易過關?這反映金融機構在貸前審查、貸中監控的嚴重失位。
從法律層面來看,「包裝貸」已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涉嫌貸款詐騙罪。法律專家指出,中介團伙作為主犯,往往面臨十年以上重刑;「職業背債人」雖然看似被動,但因其主觀明知故犯,同樣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普遍被判處兩至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法律不會因「無知」或「被誘導」而豁免個人的責任。
要斬斷這灰色產業鏈,需多方協同:加強線上招聘平台審核,切斷招募渠道;完善信用體系預警機制;並針對農村及低收入群體加強金融普法,讓他們明白「買斷人生」的捷徑,終點只有毀滅。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