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豐明市學中國? 擬推全民手機限時令 每天最多2小時
在數碼化時代,智能手機已成人們形影不離的「新器官」,但過度使用引發的手機成癮及社會問題日增。日本愛知縣豐明市政府擬推行全國首例《智能手機使用條例》,要求全體市民每日使用手機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預計今年10月實施,但措施屬自願性質,不設罰則,與中國強行限制青少年打機時數有分別。此條例較2020年香川縣僅規限青少年的規管更進一步,草案將提交市議會審議。
政策背景與動機
根據日本內閣府今年3月發布的調查,日本青少年平日平均上網時間高達5.1小時,假日更飆升至6.5小時,顯示過度依賴電子設備已成為嚴重的社會現象。豐明市政府在推動社會福利政策時,發現兒童沉迷及過度使用手機的個案持續增加,甚至觀察到部分家長長時間讓嬰幼兒使用手機,這令當局意識到,問題根源不僅限於青少年,而是涵蓋所有年齡層的全民課題。香川縣2020年實施《網絡‧遊戲成癮對策條例》,限制18歲以下青少年平日遊戲不超過60分鐘、假日90分鐘。豐明市此次擴大至全體市民,屬日本全國首例。
這項政策與亞洲多國對科技成癮的警覺趨勢一致。例如,中國早在2007年便開始推行「遊戲防沉迷系統」,將未成年人每日遊戲時間限制在3小時以內。此後規定不斷收緊:2019年改為平日90分鐘、假日3小時,並禁止夜間登錄;至2021年更嚴格限定僅週五、週末及節假日晚間20:00-21:00可遊玩1小時。相較於中國政府的鐵腕管制,日本豐明市的策略顯得更為溫和與「日式」,因為日本「禁令」純屬建議、不設罰則。
政策內容與特性
日本豐明市《智慧手機等適正使用促進條例》草案的特點,在於其「引導而非強制」的立場。整部條例以「促進」與「鼓勵」為核心,屬於不設罰則的「理念型條例」,旨在提醒與倡議,而非強制管制。其中「每日不超過2小時」的建議,特別指明僅適用於工作、家事及學習之外的「休閒時間」,不包括通勤閱讀、用餐看片或學習通話等用途。此外,為保障充足睡眠,條例建議小學生晚上9時後、國中生以上晚上10時後停止使用電子設備。
豐明市政府強調,政策目的在引導市民反思生活型態,保護身心健康與睡眠品質,而非強制干預。此舉也與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的趨勢相呼應。過度使用電子設備與遊戲,與失眠、視力下降、心理焦慮、自控力下降等負面後果有明確關聯。中國官方甚至曾將遊戲比喻為「精神鴉片」,突顯其對個人心理的侵蝕性。有鑑於此,條例將適用對象由青少年擴展至全民,鼓勵家長與成年人共同反思數碼使用習慣,推動全家一同改善數碼生活模式。
社會反應與政策挑戰
這項溫和政策在網絡上引發廣泛討論與爭議。許多網民普遍認為,統一限制2小時的做法「不切實際」,質疑每個家庭使用手機的方式與需求不同,一刀切限制令人難以理解。更有批評者指出,手機已深度融入學習與交流,單純限制時間忽略了其工具重要性。有網友表示理解政府用意,但認為2小時限制不可行,甚至不足以讀完一本書或看完一部電影。
面對質疑,日本豐明市長小浮正典強調,該條例僅屬「指引」而非「義務」。他澄清,若實際生活無困擾,超過2小時也無妨,政策初衷是提供健康參考指標,並非干涉自由,最終仍尊重家庭自主。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