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傳研孕育機械人 稱1年內推出 售價10萬元惹質疑

內地傳研孕育機械人 稱1年內推出 售價10萬元惹質疑

Business News
By Shiney Xu on 12 Aug 2025

談論生育時,我們常聯想到一個充滿生命力、神聖且複雜的過程。但若主角不再是女性,而是一個能「代孕」並「分娩」的機械人呢?有內媒報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張其峰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傳出正在研發,全球首個「孕育機械人」,模擬女性子宮環境,實現從懷孕到分娩的全程體驗。報道更聲稱樣品最快預計可於一年內推出,售價不超過10萬元人民幣,下同),即是日後可用機械子宮代母誕孩。但有關報道在網上隨即引起極大爭議,網民對上述聲稱表示質疑。

 技術創新與市場潛力

 廣州卡伊瓦機械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張其峰,曾帶領團隊研發自動送餐機械人,但如今,他將研究方向轉向更具爭議性與潛力的生殖醫學領域,並與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機構合作,專注於人工子宮內膜血管化技術的研發。這項大膽的轉型,催生了全球首個「孕育機械人」的構想。

 該技術路線的核心,是將一個功能完備的「高科技保育箱」植入仿生女性機械人的腹腔。這套系統內建生物反應艙,能精準模擬子宮環境,包括37度恆溫羊水循環、智能調節的營養輸送網絡,以及感測器與AI技術相結合的胎教互動功能。團隊計畫在一年內推出樣機,定價不超過10萬元,目標是抓住中國高達1%的不孕人口所帶來的數百億元級別市場潛力;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輔助生殖市場規模約690億元
報道又聲稱,有關項目已獲得紅杉資本和騰訊等知名投資者的青睞,首輪融資高達2.3億元,顯示其巨大的商業價值。

 衛生與產科倫理的兩難

 這項技術引發了醫學與倫理界的新辯論。人工子宮(ectogenesis)技術在國際上仍處實驗階段,早期研究多聚焦改善早產兒存活率與健康狀況。例如,費城兒童醫院曾利用「Biobag」(類似人工子宮的系統)成功體外培育早產羊羔,為早產兒醫療帶來重大希望。但這與從受精開始全程體外孕育,在技術與倫理上是不同挑戰。

 醫學界普遍認為,胚胎健康發育不僅需要精密營養與溫度控制,更依賴母體複雜的生物信號和情感連結。機械人能否完全模擬這些細微且不可或缺的生理心理互動,目前仍是問號。任何微小的技術失誤都可能對胎兒發育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此外,如果這項技術被大規模應用,是否會改變傳統產科醫學的實踐方式,以及醫生與「孕育機械人」在醫療決策中的角色界定,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社會深層倫理與法律爭議

 消息曝光後,網絡湧現兩極聲音。支持者認為這項技術能夠解放女性子宮,解決不孕不育、高齡產婦等生育困境,讓「傳宗接代」回歸純粹的愛情使生育更自由可控。

 反對者則擔憂更深,質疑技術是否將生命商品化,讓孩子成為可替換產品。其合法性與倫理邊界也面臨挑戰:如何合法進行胚胎養育測試?若人類肧胎在代母機械人體內發育至至3至4個月、已具人形時機械人故障導致胎兒死亡,責任歸屬為何?是否構成犯罪?更甚者,當傳統婚姻家庭不再為繁衍必需,「孕育機械人」是否從根本上重塑社會關係與倫理?這些複雜問題超出技術範疇,需全社會共同審視。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