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欠債600億爆煲 高院命令華南城清盤 僅餘4500萬現金 20億公帑救不回
市值曾近500億港元的「華南城(1668)」是內地知名的房地產集團,也是「半國企」,未料高息加上中港樓價大跌,令它近年跌進債務的泥沼,最終今日被香港高等法院法官被判了「死刑」,頒令公司清盤。停牌前其股價僅剩0.107元,較高峰期累計蒸發超過97%,市值僅剩12.24億元,散戶損失慘重。華南城這個驚人清盤故事的發生,緣於609億港元驚天巨債,卻僅餘4,100萬人民幣(約4,470萬港元)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形成了觸目驚心的對比。
華南城爆煲,被視為自許家印創立的中國恒大(3333)因欠債逾萬億元,去年1月被頒令清盤及停牌之後,中國內房最大宗的「爆雷」事件。各界關注華南城創辦人、主席兼主要股東(持股約19.5%)鄭松興的去向,以及他會否像許家印一樣遭「追究責任」。尤其是在2022年,深圳市國資委旗下的「特區建設發展集團(特區建發)」曾斥資逾19億元人民幣(逾20億港元)公帑買入華南城近3成股票成為大股東。但現時華南城被清盤,股價價值恐歸零,意味為救華南城花掉的巨額公帑形同泡湯。
不少散戶不甘心的,特區建發成為大股東後,他們以為華南城已成為「半國企」,然而最終竟未能擋住債務的狂風暴雨。為什麼會這樣?這場「國資」救援為何會失效?
華南城的沒落,其實早見端倪。今年1月,花旗國際有限公司作為債權人,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清盤呈請,原因是華南城未能償還一筆2.8884億美元的優先票據。經過數月談判,華南城曾苦苦哀求法院給予「最後一次機會」,試圖推動債務重組方案。但法官陳靜芬在今日的聆訊中直言,重組進展緩慢,未能獲得足夠債權人支持,最終不得不頒令清盤。
華南城其實已經是自2021年內房危機爆發以來,至少第六家在香港被清盤的中國地產商。根據華南城2024年年報,公司錄得淨虧損89.76億元人民幣,流動負債超過流動資產28.48億元人民幣,即期計息債務高達182.41億元人民幣,但現金卻僅餘4100萬元人民幣(約4470萬港元)。更有157.42億元人民幣的有息負債違約,觸發3.75億元人民幣的交叉違約借款,雪上加霜。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獨立核數師,甚至發出「無法表示意見」的報告,突顯公司財務混亂,最終清盤收場。
華南城創辦人鄭松興是一位來自廣東潮陽的低調商人,他在09年將華南城帶到香港上市,專注於物流園區和綜合商貿中心開發,項目遍布深圳、南昌、西安等地,一度被視為中國城市化浪潮的受益者。鄭松興憑藉借貸融資,打造「華南城」品牌,市值在2014年高峰期逼近500億港元。但好景不常,隨著中國樓市調控加劇、加息潮及經濟滑落,華南城因債務太重無力還債,不斷虧蝕,最終隕落及清盤。
與華南城相比,中國恒大的命運更為淒涼。自2024年1月29日停牌至今,已逾18個月,港交所「18個月持續停牌」死線逼近,若無滿足復牌指引的重組方案,隨時被除牌。恒大清盤人雖入稟控告許家印和前行政總裁夏海鈞,但官司纏身,9月要再審。鑑於中港樓價持續不振,外界擔心令次華南城清盤或引發連鎖效應,加劇投資者恐慌,特別在當前中國經濟復蘇緩慢的背景下。
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內地房企依賴高槓桿、高周轉的模式迅速擴張,借助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發行美元債券來獲取資金。然而,隨著樓市調控收緊、銷售下滑,這種模式的脆弱性暴露無遺。當債務違約如多米諾骨牌般倒下,這些在香港上市的內房企業,最終被香港的法律體系無情地清算。華南城和恒大的故事,也許是內地房地產黃金時代終結的寫照?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