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陳卓賢專欄】Spotify爆AI音樂造假   冒充已故歌手出新歌   誰賺走死者的版稅?

【陳卓賢專欄】Spotify爆AI音樂造假 冒充已故歌手出新歌 誰賺走死者的版稅?

Business Bloggers News
By 陳卓賢 on 25 Jul 2025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碩士,現為資深財經編輯及作家、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商業及管理)得主。主要研究分析及撰寫金融經濟、科技產業文章。在香港著有多部暢銷書包括:《股票投資All-in-1》(第8版)、《從股壇初哥,到投資高手!》(第7版)等,並於台灣出版《專為初學者設計的股市致富系統:整合價值與趨勢的股票投資系統入門書》及《冠軍經理人的趨勢發現&投資觀念》。

Spotify近日被揭發平台內竟出現多首「AI偽冒已故歌手」的歌曲,當中包括1989年離世的鄉村歌手Blaze Foley及2016年過身的Guy Clark。這些AI生成歌曲不僅被錯誤上架到他們的官方藝人頁面,更在無授權下公然播放。負責兩人作品版權的Lost Art Records負責人Craig McDonald嚴厲批評Spotify長期未修補的內容審核漏洞,質疑平台如何允許這類行為在系統內流通,形同對已故藝人的「數碼冒名」。

Spotify早已警告無數

事實上,早在2023年起,已有多間媒體及音樂版權方對Spotify提出警告,指平台存在審核機制鬆散、開放API讓自動上傳者繞過人工審核等問題。根據《404 Media》報導,有黑市團隊甚至利用這種系統缺口,大量灌入偽造音樂以騙取串流收益。這次風波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暴露出平台「防盜門是開着的」,誰想進來混水摸魚都能試試手氣。

AI不是問題,監管才是

AI生成技術本身不是萬惡源頭,問題在於平台如何監督與界定「真實與虛構」。當你發現一首聲音聽起來跟Guy Clark一模一樣的歌曲被標為他的作品,卻根本不是他寫的,這不僅是誤導,更是觸犯信任底線。業界早已呼籲Spotify設立AI標籤制度與內容來源驗證機制,但至今無明確行動。當使用者連是否在聽AI都無從得知,這場真假混戰根本沒得打。

賺取版稅還是掠奪聲音?

最具爭議的是,這些假冒歌曲一旦在平台播放,就會產生串流分潤,真正持有版權的藝術家或其遺產卻無法分一杯羹。Spotify對此回應含糊,未有具體下架或賠償機制。這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AI倫理與商業利益的明目張膽交錯。試問若有朝一日,你的聲音能在未經同意下被再創造、再販售,我們是否也將淪為「數碼商品」的一部份?

自由創作,還是負法律責任?

目前Spotify尚未提出針對AI內容的明確政策框架,業界人士批評這種模糊不清只會助長更多未經授權的創作。有音樂律師指出,美國法律雖然尚未涵蓋「聲音仿冒」的AI音樂,但版權法對「實質混淆」仍有規管空間。未來不排除會有受害藝術家家屬提出集體訴訟,要求賠償與道歉。Spotify若再不主動出招,恐將面對一場前所未有的品牌信任危機。

​​撰文:陳卓賢(《股票投資All-in-1》作者)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