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神劇再現江湖?廣電總局重拳出擊,盤點4大荒誕情節!
中國抗戰題材微短劇近期湧現大量情節荒誕的「神劇」,從「手撕鬼子」到「無人機抗日」,引發社會關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1日發布《管理提示》,直指部分作品存在「低級紅高級黑」問題,要求杜絕懸浮設定、幼稚劇情等不良傾向。
政策監管與歷史敘事失衡
7月21日,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發布《管理提示》,劍指抗戰題材微短劇中的種種亂象,特別點名了「我方超人化、敵方弱智化」以及「低級紅高級黑」等問題,強調必須避免違背軍事常識與歷史真實性。此次「亮劍」距離「抗日神劇」遭嚴打已逾十年,卻再度表明此類問題根深蒂固,難以徹底根除。
官方之所以頻頻出手,其背後有著深層的制度邏輯與「紅線框架」考量。在中國,歷史題材的文藝創作承載著獨特的社會教育功能,尤其抗戰歷史,更是民族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當藝術創作脫離歷史真實,甚至走向荒謬與虛無,便可能消解嚴肅的歷史意義,對青少年價值觀塑造產生負面影響,這顯然觸及了官方對主旋律敘事和意識形態管控的底線。
荒謬情節大收割「爽點」
近年來,抗戰微短劇為追求極致「爽感」,不惜犧牲歷史邏輯、軍事常識與人物塑造的真實性。這些短劇將「手撕鬼子」的誇張表現推向更荒誕的極端,成為一種系統性策略。
例如在《剿滅鬼子》中,村民竟能用彈弓擊潰日軍,甚至開辦「武術速成班」速成「神功」;《七七事變,師父讓我下山去抗日》裡,主角僅憑大刀便能斬殺持槍日軍,而日軍則如「木偶」般靜待被殺;更離奇的是,《火種》與《海城諜影》中,主角被深埋或中彈後竟能「死而復生」。最令人匪夷所思的莫過於《重回1944:我在東北打鬼子》,男主角不僅攜帶無人機、現代武器「穿越」,甚至能在1944年的東北密林中刷出4G信號、觀看日本投降影片,無視一切科學與歷史常識。
這些看似荒誕的情節,背後是商業邏輯的驅動——在數十秒的極短時長內迅速刺激觀眾「高潮」,以獵奇與誇張換取點擊量與流量。然而,這種「爽劇」模式嚴重背離了歷史教育的邏輯,受到廣大網民和專家的諷刺與批判,被認為是對抗戰歷史尊嚴的嚴重摧毀。
管制能否長效?
廣電總局加碼審查,微短劇產業面臨新考驗。過去一年,廣電總局多次對微短劇發布管理提示,從中老年題材到「霸總」題材,再到片名審核和「爽」而有度,監管持續加強。市場潛力與用戶規模(2024年底達6.62億)使其成為文藝創作「新藍海」,但也因門檻低、內容良莠不齊而成為監管難點。
此次整治將促使平台、製作機構和編導群體進行內容自律與轉型。未來,如何在滿足觀眾「爽感」需求與堅守歷史底線間找到平衡,將是行業共同挑戰。這場政府管制與市場的拉鋸,能否讓微短劇擺脫「神劇」宿命,回歸創作初心,值得持續關注。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