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毒學的英雄,兩次發現新病毒,僅是一直寵物貓?
在許多文化中,黑貓是迷信與不祥的符號,但一隻名為Pepper的佛羅里達州黑貓,卻顛覆了這個古老偏見。牠不僅為身為病毒學家的主人帶來好運,更憑藉其狩獵本能,成為科學前沿的「另類研究員」。牠叼回家的獵物,不再只是令主人頭痛的「禮物」,而是兩次引導科學家發現前所未見、具備跨物種傳播潛力的新型病毒。
一隻家貓如何成為病毒學家的「秘密武器」
在佛羅里達大學病毒學實驗室裡,約翰·萊德尼基(John Lednicky)教授是一位與致命病原體為伍的資深學者。他的日常工作是追蹤、鑑定那些可能威脅公共健康的病毒。然而,他最重要的研究夥伴之一,卻不在實驗室的無菌操作檯上,而是在他家後院巡邏、擁有烏黑毛皮與敏銳眼神的寵物貓——Pepper。
這個獨特的合作關係源於萊德尼基教授的一個職業習慣。當大多數寵物主人對貓咪帶回家的獵物避之唯恐不及時,萊德尼基卻看到了潛在的科學價值。他深知,這些野生動物是無數微生物的天然宿主,牠們如同一個個移動的「生態資料包」,蘊藏著當地病原體傳播的秘密。Pepper的狩獵天性,無意間為他建立了一個高效的「樣本採集系統」,能持續監測居家周邊環境的病毒生態圈。
從後院獵物到重大發現:兩種新病毒的現形記
Pepper的「科學貢獻」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在兩年內連續兩次為團隊帶來突破。
第一次重大發現來自一隻由Pepper捕獲的大沼澤地短尾鼩(Blarina peninsulae)。這種小型哺乳動物是佛羅里達州的特有物種,體型雖小卻帶有毒性。萊德尼基教授小心翼翼地將這隻死去的鼩鼱帶回實驗室,交由其研究團隊進行深入分析。由研究員艾蜜莉·德魯安(Emily Drouin)領導的團隊,透過精密的基因定序技術,從這隻鼩鼱的組織樣本中,分離出了一種科學界前所未知的正呼腸孤病毒(Orthoreovirus)。
團隊將其命名為「Gainesville shrew mammalian orthoreovirus type 3 strain UF-1」。正呼腸孤病毒家族成員廣泛,已知能感染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雖然大多數情況下僅引發輕微的呼吸道或腸胃症狀,但該病毒家族的部分成員,有能力引發肺炎、腦炎甚至腦膜炎等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這次發現的重要性在於,它揭示了一種新的、潛在的人畜共通病毒在家居環境附近的野生動物體內傳播,而若非Pepper,這個潛在威脅可能將繼續不為人知。
就在前一年,牠獻給主人的「禮物」一隻看似普通的野鼠,同樣引發了科學界的關注。團隊從這隻老鼠體內,鑑定出了在美國本土前所未見的傑龍病毒(Jeilongvirus),並將其命名為「Gainesville rodent jeilongvirus 1」。傑龍病毒隸屬於副黏液病毒科,與著名的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和立百病毒(Nipah virus)同屬一科,後兩者均是能引發人類致命性疾病的病原體。實驗室研究表明,這種新發現的傑龍病毒能在囓齒動物、人類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細胞中高效複製。這個特性使其具備了極高的「跨物種傳播」潛力,是監測未來新興傳染病的重要對象。
不只是寵物:動物在人類探索史上的非凡搭檔
Pepper的案例並非孤例,縱觀歷史,動物一直在人類的科學探索與社會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之一,當屬非洲巨鼠(African giant pouched rat)。這些被稱為「英雄鼠」(HeroRATs)的動物由非營利組織APOPO訓練,利用其極其靈敏的嗅覺來執行兩項重要任務:偵測地雷和篩檢結核病。一隻英雄鼠僅需20分鐘就能完成一片雷區的探測,而同樣的面積需要人類排雷員花費數天時間。在醫療領域,牠們能快速嗅聞數百份人類的痰液樣本,其篩檢結核病的準確率可與傳統顯微鏡檢查相媲美,甚至更高,極大地提升了貧困地區的疾病篩查效率。
在環境保育領域,嗅探犬同樣功不可沒。科學家訓練特定的犬隻來尋找瀕危物種的排遺物(糞便)。透過分析這些排遺物,研究人員可以在不干擾動物本身的情況下,獲取其遺傳、飲食、健康及分佈範圍等關鍵資訊,為物種保育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
從飛向太空的黑猩猩漢姆(Ham),為人類太空飛行驗證了生命維持系統的可靠性,到能偵測血糖水平變化、為糖尿病患者預警的醫療服務犬,動物夥伴的貢獻遍及各個領域。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