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卓賢專欄】35歲不是終點! 長城汽車「35+計劃」 能改寫中國職場規則?
中國職場近年被「35歲魔咒」籠罩,許多企業視35歲為職業天花板,讓無數中年工作者陷入焦慮與無力感。然而,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於日前在微博宣佈「35+計劃」,面向全球35歲以上人才開啟專場招聘,誓言打破年齡限制。
職場的隱形天花板
中國職場的「35歲魔咒」並非空穴來風。根據智聯招聘2024年數據,近60%的企業在招聘時明確偏好35歲以下員工,理由多是「年輕人更有活力」或「成本更低」。這種年齡歧視讓中年工作者面臨裁員風險,甚至在求職時屢屢碰壁。為何35歲成為分水嶺?企業認為,年長員工的薪資要求高、學習速度慢,卻忽略他們的經驗與穩定性。
長城汽車的破局之舉
魏建軍在微博中強調:「35歲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該計劃專為35歲以上人才設計,聚焦汽車行業的技術、管理與創新崗位。根據長城汽車2024年財報,公司研發投入高達120億元人民幣,顯示其對高端人才的渴求。透過招聘年長員工,長城不僅補充經驗豐富的人才庫,還向業界傳遞訊號:年齡不應限制潛能。
為何中年人才是職場瑰寶?
筆者認為,中年工作者並非必然是企業負擔,而是寶貴資產。因為他們擁有:
.豐富經驗:平均10-15年的行業積累,能快速解決複雜問題。
.穩定性高:相較年輕員工,中年人跳槽率低,忠誠度高。
.領導潛能:能承擔管理角色,帶領團隊應對挑戰。
根據LinkedIn 2025年報告,45%的企業領導者認為,經驗豐富的員工能提升團隊效率。長城的舉措或許能啟發更多企業重新評估年齡偏見,挖掘中年人才的價值。
從歧視到包容
過去,中國企業過分強調「年輕化」,忽略了多元化團隊的優勢。根據人力資源管理協會2025年調查,67%的員工認為年齡歧視影響職場士氣。長城的行動挑戰了這一現狀,強調包容與平等,或許能帶動其他企業跟進。這是否意味著「35歲魔咒」即將破除?答案取決於更多企業是否願意改變思維。
當然,長城汽車的計劃雖具開創性,但也面臨挑戰。如何平衡年輕與年長員工的協作?如何說服其他企業效仿?值得注意的是,長城的舉措可能激發政策層面的討論。近期,中國人社部已表示將關注年齡歧視問題,未來或有相關法規出台。對中年工作者而言,這是重新定義職業生涯的機會;對企業來說,則是打造多元團隊的契機。長城汽車的這一步,能否成為職場改革的起點?
撰文:陳卓賢(《股票投資All-in-1》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