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更易憤怒?高溫如何影響人腦,或致犯罪率上升!
對於今日的兒童與青少年而言,他們從出生起就活在一個「氣候變遷」已成事實的世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報告早已警告,全球幾乎每一個兒童都已暴露在至少一種氣候相關的危害之下,而極端高溫是其中最普遍的一項。這不僅意味著他們戶外活動的時間被剝奪,更深層的影響,發生在他們尚未發育完全的大腦之中。
兒童與青少年的體溫調節系統不如成人高效,使他們在生理上更容易受到熱傷害。更關鍵的是,他們大腦中負責情緒調節、衝動控制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要到二十多歲才能完全成熟。在生理與心理的雙重脆弱性下,高溫的影響被顯著放大。當持續的熱浪迫使他們困在室內,減少了與同儕的社交互動、體育鍛鍊和自然接觸——這些都是建立心理韌性的關鍵元素——孤立感與無力感便油然而生。
除了直接的生理壓力,年輕世代還面臨著一種被稱為「生態焦慮」(Eco-anxiety)的心理負擔。他們看著新聞中融化的冰川、瀕危的物種和日益頻繁的極端天氣,內心充滿對未來的恐懼與不確定性。這種宏觀的焦慮,與高溫天氣帶來的微觀煩躁感相互疊加,形成一種獨特的「高溫憂鬱」。
高溫如何「烤」掉快樂因子?解密大腦的化學失衡
我們常說的「心煩氣躁」,在高溫環境下有著堅實的科學基礎。高溫作為一種強烈的物理性壓力源,會直接干擾大腦內幾種關鍵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它們是我們感受快樂、保持平靜與驅動力的源頭。
首先受到衝擊的是血清素(Serotonin)。血清素不僅是天然的「情緒穩定劑」,也參與調節人體的體溫。當身體為了散熱而疲於奔命時,會消耗大量資源,進而干擾血清素的合成與傳遞路徑。血清素水平下降,會直接導致焦慮感加劇、易怒、睡眠品質下降,以及對負面情緒的抑制能力減弱。這解釋了為何在熱浪期間,人們的耐心顯著降低,更容易因小事而爆發衝突。
其次是多巴胺(Dopamine),這個與動機、獎勵和愉悅感息息相關的化學信使。研究發現,熱壓力會抑制多巴胺系統的活性,使人感到疲憊、缺乏動力、對原本感興趣的事物提不起勁,這種狀態在臨床上被稱為「快感缺乏」(Anhedonia),是憂鬱症的核心症狀之一。
更深層的機制在於,高溫會啟動人體最古老的「戰鬥或逃跑」(Fight-or-Flight)反應。身體將高溫視為一種威脅,釋放出皮質醇(Cortisol)等壓力荷爾蒙。同時,大腦中負責偵測威脅的杏仁核(Amygdala)會變得過度活躍。一個長期處於「警戒狀態」的杏仁核,加上血清素的「穩定」功能減弱,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我們更容易將中性或輕微的刺激解讀為威脅,並以更具攻擊性的方式作出反應。
從數據看見危機:高溫與社會的隱形裂痕
高溫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並非僅止於個人感受,其累積效應已在社會層面的數據中清晰可見。
一項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期刊、針對美國與墨西哥數百萬人數據的研究發現,氣溫的升高與憂鬱情緒的言論(如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內容)及自殺率的上升有著顯著的相關性。研究模型預測,若全球暖化趨勢不變,到2050年,僅在美國和墨西哥,氣候變遷就可能導致額外9,000至40,000起自殺案例。
另一條線索則指向社會穩定性。數十年來的犯罪學研究反覆驗證了「熱度假說」(Heat Hypothesis),即氣溫升高與暴力犯罪率上升之間存在正相關。從城市層面的數據分析,熱浪期間的攻擊性行為,包括路怒症、家庭暴力、鬥毆事件均會顯著增加。科學家認為,這正是前述的血清素失調與杏仁核過度興奮共同作用的結果。當整個社會的成員都處於一種生理性的「易燃」狀態時,社會衝突的導火線也變得更短,對公共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將高溫引發的心理問題僅僅視為個人需要克服的「小情緒」,是一種危險的短視。科學證據已明確指出,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公共衛生挑戰,需要從個人、社區到政府層面的全面應對。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