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薪24元,洗手洗到懷疑人生!兼職壽司郎一日即離職?
時薪24元人民幣,在中國內地餐飲業中屬於高位水平,遠超多數城市法定標準。然而,日本迴轉壽司品牌「壽司郎」(Sushiro)提供此待遇的兼職崗位,卻引發了一場關於工作尊嚴與代價的網絡討論。起因是一位小紅書博主分享其在壽司郎兼職一天後便「光速離職」的經歷,她對嚴苛繁瑣的衛生程序及日式管理模式的感受,迅速觸動了眾多年輕打工人的神經。
一日離職:一個年輕人的「壽司郎震撼」
「壽司郎兼職是真的累,第一天就想走人。」某小紅書用戶以此概括了她的震撼。面對就業市場壓力,這份高薪工作曾是她的理想過渡,但僅八小時後,她便決定放棄。
據她描述,工作充滿嚴格的「儀式感」。從統一的工服、工鞋,到對襪子、皮帶顏色的要求,無一不細。上班打卡前,必須在資深員工監督下,對照圖示、配合節拍器完成標準化洗手。換上工衣、開完班前會後,還需進行第二次同樣的洗手,方可進入後廚。
工作期間,除了製作壽司,員工被要求不斷以日語「はい」(是的)回應指令。最令她不便的是,上廁所或中途休息,都意味著重複整套脫換衣物和兩次洗手的流程。她坦言,為減少麻煩,工作時間內幾乎不喝水,也未曾上過廁所。這種將個人生理需求置於嚴格流程之下的管理,成為她離職的直接原因,她認為長期如此「會對腎不太友好」。
拆解「時薪24元」:高薪背後的勞動強度對價
時薪24元人民幣,在當下中國餐飲業中確實亮眼。參考公開數據,上海的最低時薪為24元,北京為26.4元,而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普通餐飲崗位時薪多在16至22元區間。
因此,壽司郎的薪資處於行業頂端,這也是其能持續吸引年輕人的主因。然而,高薪對應著更高的勞動強度與更嚴格的規範。壽司郎的案例,是「高回報-高要求」模式的體現。企業支付高薪,購買的不僅是員工的勞動時間,更是他們對一套複雜、嚴苛的標準化操作流程(SOP)的絕對服從。從商業角度看,這套流程是確保全球分店品質如一、降低食品安全風險的核心。每一次洗手、每一句應答,都是其全球品控體系的重要一環。
文化透視:當「日式精髓」遇上中國Z世代
「日語」和「無盡的洗手」,恰是日式管理文化的體現。
- 後廚的日語:為「系統」而生的儀式感
博主質疑:「在後廚說的那幾句日文,不知道說給誰聽。」答案或許是:說給「系統」聽。這幾句簡單日語在日式服務業中,是構建職場倫理和團隊氛圍的基礎。它們不僅是溝通工具,更是一種儀式化的行為訓練,旨在讓員工快速融入強調集體、秩序和禮儀的企業文化。即使在沒有日本管理者的中國後廚,保留這種儀式感也是品牌「正宗性」的一部分,用以鞏固企業文化。
- 繁瑣的洗手:食品安全的「絕對防線」
一天至少洗四次手,流程嚴格,這在許多人看來「不近人情」,卻是日本餐飲業對食品安全衛生的極致追求。該流程很可能源自HACCP等國際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並結合了日本行業高標準。對處理生鮮的壽司店,手部衛生是防止交叉污染的關鍵。節拍器的使用,更是將流程從「要求」變為「本能」,最大限度排除人為疏忽。
當這套以效率和安全為先的體系,忽略了執行者的生理與心理舒適度時,便引發了新一代勞動者的抵觸。Z世代(1995至2009年出生)成長於物質相對豐裕的時代,他們在選擇工作時,除薪酬外,同樣看重工作環境、個人尊重及文化認同。他們更傾向於尋求「工作與生活平衡」,而非為高薪無底線忍耐。
壽司郎的案例,正是這場價值觀碰撞的縮影。企業追求極致的標準化,而年輕員工渴望更人性化的管理。這並非簡單的對錯之分,而是一個全球化品牌在本土化過程中,以及社會勞動價值觀變遷時,必然出現的陣痛。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