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權力遊戲2.0?矽谷巨頭豪擲60億美元,30名「臥底」滲透華府!
《華爾街日報》一份調查揭露,自特朗普(Donald Trump)入主白宮後,多間與矽谷科技巨頭關係密切的企業,已成功取得逾十項聯邦政府合約,累計金額達60億美元(約509.53億港元,下同)。此外,1月份以來,包括馬斯克、提爾(Peter Thiel)、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及拉奇(Palmer Luckey)在內的科技界領袖,其旗下超過30名員工及相關人士,已獲派至監管相關產業的聯邦機構擔任要職。
富商們如何從特朗普政府贏投標
特朗普政府期間,與矽谷主要科技企業家有關聯的公司,成功獲得超過十份聯邦合約,總值近60億美元。例如,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不僅多次獲得美國太空總署(NASA)數億美元的載人航天及衛星發射合約,更在國防部的新興太空軍事競賽中搶佔先機。
彼得・蒂爾(Peter Thiel)共同創辦的大數據分析公司Palantir Technologies,則以其強大的數據挖掘能力,贏得了包括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用於追蹤無證移民、以及國防部用於情報分析等敏感合約。而被譽為VR神童的帕爾默・拉奇(Palmer Luckey),其創立的國防科技公司Anduril Industries,也憑藉先進的虛擬邊境牆及監控系統,迅速成為五角大樓的新寵。這些合約的授予,背後往往有著這些企業家早期對特朗普的政治支持或人脈網絡的影子。
如何操控政策與預算分配
自特朗普上任以來,至少有30多名來自或曾服務於馬斯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及拉奇相關企業的員工和關聯人士,被巧妙地安插到與其公司業務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聯邦機構擔任顧問或官員。這種「旋轉門」現象,使得這些科技巨頭不僅能更精準地掌握政府的採購需求與預算風向,甚至可能直接參與到相關政策的制定中,為自家企業「量身打造」市場機會。
這不禁引發外界對於「新財閥治國」的深切憂慮:當手握創新科技與龐大資本的巨頭們,同時掌握了通往權力核心的鑰匙,國家的政策與數百億美元的預算分配,是否已悄然被少數利益集團所操控?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天秤,顯然已出現傾斜。
政府標案黑箱與矽谷巨頭分贓模式
政府標案的決策過程常被指不夠透明,形成所謂「黑箱」。矽谷的科技公司似乎對此運作有深入了解,並利用了政府部門尋求「創新」及「高效」解決方案的心態——這可視為一種政府採購上的「消費心理」。這些企業將自身定位為能解決國家級挑戰的關鍵技術提供者。
透過在政府內部的人脈,它們能更有效地推廣其技術方案,甚至可能影響標案規格的制定,使規格更有利於自身產品。這可能形成一種利益分配的合作模式:政府部門採用了其宣稱的先進技術,而科技公司則獲得了合約與影響力。這種情況可能影響正常的市場競爭,其資金運用效率值得公眾關注。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