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付系統或癱瘓 荷蘭民眾需儲備現金 對香港有何啟示
荷蘭央行最近建議,每位成年人應準備70歐元現金(約622港元),兒童預留30歐元(約266港元),以應對支付系統可能出現的全面斷線。這筆錢足夠支付三天內的水、食物、藥品和交通等基本開支。
荷蘭央行建議備現金:應對支付中斷
當電力中斷、銀行技術故障或Wi-Fi網絡癱瘓時,電子支付方式將無法使用。信用卡刷卡失靈、行動支付應用程式無法連線、自動櫃員機(ATM)也無法吐鈔。在這種情況下,現金幾乎是唯一能確保交易順暢的支付手段。
支付系統癱瘓的具體誘因
- 大規模停電: 電力是所有電子支付系統運作的基礎。自然災害、人為破壞等都可能導致停電,使支付終端機、銀行數據中心和網絡伺服器無法運作,進而癱瘓支付系統。
- 網絡攻擊: 惡意軟件、勒索病毒、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攻擊等,都可能針對金融機構或支付服務供應商進行攻擊,導致支付網絡阻塞、資料竊取或系統崩潰。俄烏戰爭以來,針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網絡攻擊已成常態。
- 技術故障: 支付系統可能因軟件錯誤、硬件故障或人為操作失誤而出現問題。大規模的系統升級、維護不當或無法預見的程式錯誤,都可能導致支付服務中斷。
- 地緣政治衝突: 國際衝突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關鍵基礎設施的穩定性。例如,針對電網或通訊設施的攻擊,或制裁導致的供應鏈中斷,都可能衝擊支付系統。烏克蘭戰爭的經驗表明,即便地理位置相對安全的國家,其電力供應也可能受鄰國停電波及。
- 通訊中斷: 無論是Wi-Fi、光纖網絡還是移動網絡,都是電子支付不可或缺的通訊管道。災害、破壞或故障可能導致通訊網絡大規模中斷,使支付資訊無法傳輸,進而癱瘓支付系統。
歐洲支付系統癱瘓案例與警示
歐洲近年來已發生多起支付系統受干擾甚至癱瘓的事件:
- 2025年4月西班牙和葡萄牙大規模停電: 西班牙和葡萄牙全境,以及法國南部部分地區,遭遇了近年來歐洲最嚴重的停電事件,影響超過5000萬人。交通、通信、醫療等關鍵基礎設施一度癱瘓,部分地區的電力供應在數小時內逐步恢復 。
- 德國電力穩定性檢討: 即使供電穩定的德國,在此次事件後也開始重新檢討國家供電系統韌性。儘管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4年以來,每年平均供電中斷時間不到13分鐘,屬於全球最穩定的電網之一,但隨著能源系統從集中式發電轉向更多分散式可再生能源,加上地緣政治緊張,大規模、長時間停電的可能性正在增加,這也會間接影響支付系統的穩定性。
香港支付系統的安全性與潛在風險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支付系統的安全性一直備受關注。香港擁有成熟的即時支付系統(FPS「轉數快」)、信用卡網絡及各類電子支付工具。金管局也一直致力於提升支付系統的韌性和網絡安全防禦能力。但香港並非沒有潛在風險:
- 高度依賴電子支付: 香港的電子支付普及率極高,許多人已習慣「無現金」生活。一旦支付系統全面癱瘓,社會運作受到的衝擊可能較大。
-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數據顯示,轉數快(FPS)日常交易量持續增長,截至2024年4月底,註冊用戶已超過1,300萬個。
儘管香港金管局對支付系統穩定性有嚴格要求和應急預案,但面對歐洲各國的警示,香港也應引以為鑑。除了金融機構提升系統韌性外,政府也應考慮向市民發出更明確的應急指引,鼓勵民眾儲備現金及其他應急物資,以應對潛在的支付系統全面斷線危機。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