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稅戰下的灰色地帶,中國空殼公司收貨後倒閉,讓美國海關束手無策
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後,部分中國出口商為規避高額稅負,採取了新策略:在美國設立空殼公司作為進口商。這些公司在貨物清關收貨後迅速「倒閉」,逃避應繳關稅,隨後再註冊新公司,形成一個循環的「輪迴式詐騙模式」。這種模式利用了跨境貿易信息的不對稱及美國法律體系的漏洞,將繳稅義務轉嫁給虛假實體,使美國政府難以追回稅款。
「輪迴式詐騙」模式的具體運作流程
- 註冊空殼公司: 中國出口商或其在美合作夥伴(如報關公司、貨運代理)在美國註冊有限責任公司(LLC)作為進口商。註冊成本數百美元,常用虛構地址、郵箱或代辦身份,難以追溯實際操控者。
- 申請報關保證金: 根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規定,進口商須購買報關保證金,通常5萬美元起。此保證金旨在擔保進口商繳稅,但在詐騙模式中,它成了預付的「詐騙成本」。
- 報關時低報或錯報: 空殼公司向美國海關提交報關資料時,故意低報貨物價值或誤報商品類別,使海關系統初步計算的應繳稅額遠低於實際,以求貨物順利放行。
- 進口後「走數」: 貨物清關並進入美國境內後,空殼公司便「人間蒸發」。當美國海關後續審計發現關稅低報並追繳稅款時,這些公司不予回應或繳納差額。此時,海關會從報關保證金中扣取未繳關稅。
- 「倒閉」及再註冊新公司: 保證金被沒收後,空殼公司不會申請破產,而是直接關閉所有聯繫方式。隨後,詐騙者會以新的身份或地址重新註冊另一家空殼公司,繼續接收貨物,如此循環,形成「輪迴式詐騙」。這使得美國海關難以鎖定並懲處實際操控者。
美國海關的應對挑戰與措施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對此類詐騙面臨巨大挑戰。每天大量貨櫃進口,海關僅能抽查部分,導致許多虛假申報的貨物蒙混過關。空殼公司註冊信息的虛假性也增加了追蹤難度。儘管如此,CBP正採取措施應對:
- 數據分析與風險評估: CBP加強對進口數據的分析,利用大數據識別異常報關模式,如重複低報價值、頻繁更換進口商信息,以提高抽查精準性。
- 情報共享: CBP與國土安全調查局(HSI)、美國司法部及國際夥伴加強情報共享,追蹤跨境詐騙網絡。
- 提高保證金要求: 對高風險進口商,CBP可能要求更高的報關保證金,增加其「詐騙成本」。
- 法律訴訟與資產追繳: 一旦鎖定涉嫌違法行為的個人或實體,美國司法部可能提起訴訟,並嘗試追繳非法所得資產,儘管追蹤空殼公司幕後操控者困難重重。
- 加強對報關行和貨運代理的監管: 由於詐騙常涉及報關行或貨運代理的協助,CBP加強對這些行業的監管,調查並處罰涉嫌協助詐騙的企業。
是否涉嫌違法及面臨的處罰
這種「輪迴式詐騙」是嚴重的 違法行為,可能涉及多項聯邦法律:
- 關稅欺詐: 低報貨物價值、誤報商品類別以逃避關稅,直接構成關稅欺詐。可導致高額罰款(達應繳稅款數倍)甚至貨物被沒收。
- 共謀: 參與或協助此類詐騙的個人或實體(包括中國出口商、美國空殼公司註冊人、報關行、貨運代理)可能被指控共謀實施詐騙,面臨嚴重的刑事處罰,包括監禁和巨額罰款。
- 電匯欺詐/郵件欺詐: 由於涉及電子通訊和郵寄服務,這些欺詐行為可能被指控電匯欺詐或郵件欺詐,每項罪名可能導致長達20年監禁。
- 洗錢: 通過非法活動獲取的資金若被轉移或隱藏,可能構成洗錢罪。
- 《虛假申報法》(False Claims Act): 美國財政部或任何個人可根據此法對提交虛假或欺詐性申報的實體提起訴訟。違法者可能面臨高額民事罰款(每項虛假申報數千美元,外加三倍損害賠償)。
即使美國買家聲稱不知情,若其接受顯著低於市場的「稅前價」而間接獲利,且有理由懷疑其中存在欺詐,也可能被追究責任,面臨補繳稅款甚至民事訴訟風險。正如律師大衛·福格指出:「這些公司根本不打算長期經營,他們只是用來收一批貨後關門大吉。」這揭示了空殼公司作為工具的本質。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