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虛擬替身升級中?Meta高薪徵集面部數據,每小時390元買你張臉!

虛擬替身升級中?Meta高薪徵集面部數據,每小時390元買你張臉!

News
By Shiney Xu on 16 May 2025

2025年將是元宇宙成功或失敗的關鍵年。Meta近年豪賭元宇宙,旗下Reality Labs部門自2020年起累計虧損逾600億美元,去年第四季更暴蝕49.7億美元。為突破技術瓶頸,Meta被揭透過「Project Warhol」計劃,以時薪50美元(約390港元,下同)高價招募成人參與資料收集,錄製臉部肌肉動作及對話數據,交由外包公司Appen處理,用以訓練其「Codec Avatars」虛擬人像系統。

 Meta蒐集臉部數據的原因分析

 Meta的「Project Warhol」計畫是其元宇宙戰略的核心一環,旨在透過大規模蒐集臉部數據,優化Codec Avatars技術。這項自2019年啟動的研究專注於創建逼真的數位人像,應用於Quest頭顯與Ray-Ban智慧眼鏡等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平台。計畫分為「人類動作」與「小組對話」兩部分,參與者需模仿表情、朗讀句子或進行即興對話,幫助Meta捕捉細微的語音與手勢數據。

 這些數據將用於訓練AI模型,使虛擬替身更自然、貼近真實人類互動。Meta首席技術長Andrew Bosworth強調,2025年是元宇宙的關鍵年,數據蒐集的成功與否將決定其在混合實境與Horizon Worlds的市場表現。面對Reality Labs的巨額虧損,Meta急需透過技術突破重振投資者信心,並在競爭激烈的AR/VR市場中搶占先機。

 臉部數據的私隱風險

 「Project Warhol」涉及大規模臉部數據蒐集,引發廣泛的私隱疑慮。參與者的表情、語音與動作數據屬於高度敏感的生物特徵,一旦洩露,可能被用於身份盜竊或未經授權的AI模擬。此外,Meta過去在數據處理上的爭議,如2018年的Cambridge Analytica醜聞,讓公眾對其數據保護能力存疑。雖然Meta聲稱數據將匿名化並僅用於研究,但計畫由第三方公司Appen運營,增加了數據外流的潛在風險。專家警告,缺乏透明的數據治理機制,可能讓參與者暴露於長期私隱威脅。

 以「數據」為勞動現象分析

 「Project Warhol」的參與式數據收集模式,以每小時50美元的報酬吸引成人參與,表面上創造了靈活的就業機會。這種「零工經濟」模式為參與者提供短期收入,特別適合尋求彈性工作的群體。然而,這種模式也引發質疑:參與者是否僅是Meta數據機器中的「廉價勞工」?計畫的報酬結構顯示,Meta以相對低廉的成本換取高價值的生物數據,進一步鞏固其在元宇宙市場的技術優勢。

 批評者指出,這種模式強化了科技巨頭的平台壟斷,中小企業難以負擔類似的數據蒐集成本,從而在AR/VR領域難以與Meta競爭。此外,參與者的數據貢獻可能被用於商業化產品,卻鮮有長期回報,凸顯了權力不對等。反觀支持者認為,這種模式為普通人提供了參與前沿科技的機會,並可能催生更多基於數據的創新就業形態。Meta的做法究竟是開創未來,還是加劇不平等?答案或許取決於其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參與者權益。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