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ber結盟小馬智行,中東成Robotaxi新戰場,自動駕駛全球化佈局加速
Uber最新宣佈與中國自動駕駛獨角獸小馬智行(Pony.ai)結盟,計劃將小馬智行的自駕車輛整合至其叫車平台。此合作將率先於中東市場試點,繼而放眼全球,不僅為Uber在競爭激烈的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市場增添重要砝碼,亦助小馬智行加速其國際化步伐。
Uber與小馬智行聯手:中東先行,意在全球
中東地區,尤以阿聯酋、沙特為代表,近年積極推動經濟多元化與智慧城市建設,對新興科技持開放態度且具備投資實力,為自動駕駛商業化提供了理想土壤。Uber在當地已具備廣泛用戶基礎與運營經驗,小馬智行則擁有領先的自動駕駛技術。
根據協議,合作將於今年稍晚在中東啟動。小馬智行的自駕車將接入Uber應用程式,提供自動駕駛叫車選項。此舉有助於Uber服務多元化,降低對人類司機的依賴,長遠而言可望提升運營效率。
對小馬智行而言,此乃其國際化戰略的關鍵一步。這家2016年成立於廣州、獲豐田汽車投資的企業,雖已在中國多個主要城市取得Robotaxi服務牌照,並探索韓國、盧森堡等市場,但藉助Uber的全球網絡,無疑能大幅加速其技術推廣和商業化。中東市場的成功經驗,將為雙方後續的國際擴展奠定基礎。
合作版圖解密:技術整合與市場共拓
技術與平台整合:核心是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系統與Uber叫車網絡的無縫對接,涵蓋數據交換、訂單分配、車輛調度、支付及乘客安全等環節。Uber提供其成熟的出行即服務(MaaS)平台,小馬智行則貢獻L4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車隊部署與運營:小馬智行負責提供合規自駕車輛及日常維護與技術支持。雙方將共同制定運營策略,包括服務區域、時間與定價。
數據與算法優化(潛在):合作通常伴隨運營數據共享。Uber的真實路況與用戶反饋,有助小馬智行優化算法;自駕車收集的高精地圖數據亦能為Uber平台管理提供價值。
Uber近年自駕策略已從自主研發轉向「開放平台」合作,此前已與Waymo、May Mobility、Momenta及文遠知行(WeRide)等建立合作。與小馬智行的聯手,進一步鞏固其「技術賦能者」和「平台運營者」的角色。
自動駕駛賽道強敵環伺
Waymo (Alphabet):在美多地推行商業化Robotaxi服務Waymo One,技術與商業化進度領先。
Cruise (General Motors):通用汽車旗下,雖曾因安全事故調整運營,但技術積累與母公司製造能力仍使其成為主要玩家。
Tesla:其Autopilot與全自動駕駛(FSD)系統獨特,龐大車隊收集的數據助其算法快速迭代,亦有Robotaxi網絡計劃。
Motional (現代汽車與Aptiv合資):已在拉斯維加斯等地與Lyft、Uber等合作提供服務。
中國本土對手:除小馬智行,百度Apollo、文遠知行、AutoX等亦實力強勁,部分已開始海外佈局。
香港地區自動駕駛現狀:謹慎探索,機遇並存
相較內地與美國,香港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仍處早期。
政策與法規:港府對自駕技術持積極態度,運輸署已發布測試指引。但面向公眾的商業化運營法規仍在完善。
測試與試點:目前主要集中於限定區域測試,如大學研究項目及西九文化區、科學園等地的小巴或物流車試運行。
挑戰與機遇:
挑戰:香港路況複雜(狹窄、人車混雜、坡多、高密度),對技術要求極高。公眾接受度、數據隱私、成本亦是考量。
機遇:作為國際樞紐,香港對創新科技需求殷切。自駕技術有望緩解交通擁堵、提升效率、解決特定崗位人力問題。小馬智行亦對香港市場表示興趣。
總體而言,香港自駕發展潛力巨大,但需在法規、技術、基建等多方面持續投入,短期內料以特定區域試點和行業應用為主。
Uber與小馬智行的合作是自動駕駛全球化趨勢的體現,突顯平台巨頭與技術先鋒的協同,以及中東等新興市場的崛起。Uber的開放策略能否在激烈競爭中勝出尚待觀察,而技術供應商則面臨全球化與商業化的持續挑戰。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