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AI放棄全面營利計劃,不只為賺錢!維持非營利控制,馬斯克批評有效?
ChatGPT開發商OpenAI宣布,擱置先前計劃推動的全面轉型為營利性公司方案,其非營利母公司將續保對組織的監督與最終控制權。董事會主席Bret Taylor聲明:「OpenAI最初以非營利機構形式創立,現今也由非營利機構監督與控制,未來亦然。」行政總裁Sam Altman亦向員工發信確認,指此決定是「在聽取民間領袖意見,並與加州、德拉瓦州檢察長辦公室討論後」作出。
決策背後的深層考量
OpenAI此決策,是多方壓力、內部反思與外部環境考量下的結果。
外部批評與法律挑戰是主因。聯合創辦人Elon Musk對OpenAI的訴訟尤具代表性,他指控公司背棄非營利初衷,追求利潤先於公益,且未守開源承諾。此類法律行動及公眾討論構成顯著壓力。
監管機構的關注亦是重要因素。Altman信中提及與加州、德拉瓦州檢察長辦公室的討論,暗示官方對其公司結構與營運模式的關切。隨AI技術影響擴大,各國政府對AI公司的治理、倫理及公共利益日益警惕。
OpenAI考量「民間領袖意見」,反映其採納學術界、倫理學家對AI發展方向的建言。許多專家認為,AGI發展不應完全由商業利益主導,非營利治理更能確保其符合人類長遠利益。
維持非營利母公司控制,也是對創始使命的回歸。OpenAI初衷是確保AGI惠及全人類。面對商業誘惑,堅守非營利核心是其平衡創新、商業與倫理的策略選擇。
馬斯克與OpenAI的糾紛
伊隆·馬斯克與OpenAI的關係,從共同創辦人演變至公開訴訟,深刻反映了AI發展理念的根本分歧。馬斯克2015年參與創立OpenAI時,核心目標是應對AI潛在風險,主張以非營利、開源模式運作,以確保AI安全並抗衡大型科技公司的封閉研發。然而,他於2018年因對公司發展方向、控制權及對AGI安全策略產生嚴重分歧而離開董事會。
馬斯克認為,OpenAI後來的發展,特別是2019年引入「有限獲利」架構、接受微軟數十億美元投資並與之深度捆綁,以及在GPT系列等核心技術上逐漸放棄完全開源的承諾,均嚴重背離了公司成立時的非營利和造福人類的初衷。他多次公開批評OpenAI已變得「日益封閉」、「過度追求利潤」,並指其幾乎成為微軟的「實際子公司」。
2024年初,馬斯克將此不滿訴諸法律,正式向舊金山高等法院控告OpenAI、行政總裁Sam Altman及總裁Greg Brockman等人,指控他們違反了具有約束力的創始協議。訴狀核心指控OpenAI已將其原定為全人類福祉開發的AGI技術,轉變為替微軟的商業利益和Altman等個人牟利的工具。馬斯克請求法院下令,強制OpenAI恢復其技術的開源狀態,並禁止其利用AGI為特定公司或個人謀取不當商業利益。
維持非營利控制的影響與展望
行政總裁權力將受更有效制衡。非營利董事會續掌最終決策權,公司整體戰略、重大技術決策及核心倫理準則將更依賴董事會集體審議,而非僅由管理層主導,這對Sam Altman的決策自主性構成新平衡。
有助鞏固「安全與倫理優先」的公眾形象。在全球對AI安全風險高度關注下,強化非營利控制有助傳遞OpenAI負責任開發AI的信號,緩解外界對其過度商業化的擔憂,爭取社會信任。
融資與人才吸引策略面臨調整。雖然「有限獲利」實體仍可融資,但非營利母公司的強勢控制或使部分純逐利投資者卻步。吸引頂尖人才時,需更倚重使命感召、研究自由度及解決重大挑戰的機會。
研發投入與商業化步伐需再平衡。非營利控制強化,可能意味著OpenAI在推動技術商業化時更審慎,更強調AI安全研究、倫理規範及技術普惠性,而非單純追求市場擴張和短期利潤。
OpenAI此決定是其在高速發展和內部震盪後的一次關鍵航向校準,試圖在AI的巨大潛力與未知風險、商業誘惑與創始使命間尋找穩健平衡。未來,OpenAI如何在非營利框架下引領AI創新並確保其發展真正造福全人類,將是國際社會持續關注的焦點。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