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怕長輩玩手機!適度使用或有助維持腦力,科技對老年人大腦益處多?
普遍觀念認為,過度使用智能手機等數碼產品可能導致「數碼失智症」,損害認知能力。然而,近期一項重要研究顯示,對50歲以上成年人而言,情況可能相反:使用數碼產品或許有助於延緩認知功能的下降。
數碼產品或助長者延緩認知衰退
長期以來,對數碼產品的依賴引發了認知能力可能下降的擔憂,此即「數碼失智症」(Digital Dementia)概念的由來。德國神經學家曼弗雷德·史匹哲(Manfred Spitzer)於2012年提出此假說,認為將認知任務外包給科技、被動瀏覽屏幕會削弱固有腦力。這在年輕族群中似乎有部分印證。
但發表於《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期刊的新研究,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尤其針對中老年群體。研究追蹤50歲以上人士後發現,經常使用數碼產品(如智能手機、電腦)的人,其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可能較慢。這表明,至少對這個年齡層而言,數碼失智症假說可能不完全適用,甚至情況可能相反。
適度且主動地使用數碼工具,可能對老化中的大腦產生保護效果。
為何數碼產品可能對長者有益?
使用數碼產品本身涉及多重認知操作。學習新應用程式、網上搜尋資訊、管理數碼帳戶或玩策略遊戲,都需要運用記憶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學習能力。這如同學習新語言或樂器,是對大腦的持續刺激。
年齡增長可能帶來社交圈縮小和孤立感,而社交孤立是認知衰退和失智症的已知風險因子。數碼產品提供了強大的社交連結工具。透過社群媒體、即時通訊和視訊通話,長者能方便地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繫,參與線上社群,認識新朋友。
數碼工具能有效協助長者克服因老化帶來的生理或認知限制。例如,GPS導航幫助方向感減弱者維持獨立外出;行事曆提醒功能確保按時服藥或赴約;線上購物與服務則方便了行動不便者。這些工具提升了長者的生活自主性與品質,減輕了因功能衰退引發的壓力,間接有益於整體認知狀態。
理解「數碼失智症」
需要釐清,「數碼失智症」並非正式醫學診斷,而是史匹哲用來警示過度使用數碼媒體潛在風險的描述性術語。其核心擔憂包括:
- 認知外包: 過度依賴科技處理記憶、導航等任務,減少大腦相關區域的鍛鍊。
- 淺層處理: 被動、碎片化的資訊瀏覽取代深度思考和專注。
- 干擾與多任務: 頻繁的通知和多任務操作損害長期專注力。
這些擔憂對大腦仍在發展的年輕人可能更為顯著。但對於認知框架已成熟、面臨自然老化挑戰的長者,數碼工具的影響需更細緻評估。
綜合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雖然數碼產品展現出對長者認知健康的潛力,但它只是眾多因素之一。預防或延緩失智症,需要採取全面的健康生活策略。主要建議包括:
- 規律運動: 進行有氧運動和適度肌力訓練,促進大腦血液循環。
- 健康飲食: 採納富含蔬果、全穀物、魚類,低飽和脂肪和糖分的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
- 積極社交: 維持人際互動,參與社群活動,避免孤獨。
- 認知刺激: 持續學習新事物、閱讀、玩益智遊戲(包括適度的科技運用)。
- 充足睡眠: 保證良好睡眠品質,有助大腦清除廢物、鞏固記憶。
- 管理慢性病: 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聽力損失等健康問題。
- 戒菸限酒: 避免損害血管和腦細胞的行為。
面對高齡化社會,善用科技潛力以促進健康老化,將是未來的重要方向。這項研究啟示我們,應以更開放的態度評估科技在不同生命階段的作用,使其成為支持長者活躍、健康晚年的有益助力。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