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關稅大旗下,日本高層罕見密集訪華,葫蘆裡賣什麼藥?
在全球貿易關係緊張、美國推行保護主義的背景下,日本執政聯盟的高層官員近期接連訪問中國。分析指出,這樣的外交動作在過去並不多見,顯示中日雙方加強往來,已成為雙方共同應對美國保護主義的一種務實選擇。中國學者也認為,此舉不僅向北京傳遞了戰略層面的訊號,同時也是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現象的現實反應。
地緣經濟戰略:日本在中美博弈中的平衡術
日本作為東亞經濟強國,長期在中美之間採取「戰略模糊」的平衡策略。歷史上,日本自明治維新後積極西化,卻在二戰後成為美國盟友,與中國關係則因歷史遺留問題起伏不定。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後,雙方確立「戰略互惠關係」,但近年中美博弈加劇,日本面臨兩難:一方面依賴美國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需與中國保持經濟聯繫。今年,美國總統特朗普重啟高關稅政策,全球貿易秩序動盪,日本轉而強化與中國的對話,試圖通過外交靈活性減輕經濟壓力,同時避免過度刺激美國。這場平衡術既是地緣政治的謹慎佈局,也反映日本對全球變局的務實應對。
日中經濟互依與企業利益
日中經濟關係密不可分,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約為3,064億美元。日本企業如豐田、索尼在中國市場投資深厚,顯示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長期信心。反過來,中國的消費電子與汽車零部件供應鏈也高度依賴日本技術與設備。這種互依關係促使日本在中美貿易戰中謹慎行事,避免完全倒向美國的對華經濟封鎖。對日本企業而言,中國市場不僅是利潤來源,也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節點。近期執政聯盟訪華,背後正是企業界對穩定日中關係的強烈需求,以對沖美國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與市場不確定性。
外交風險與國內政治:訪中時機的爭議與挑戰
日本執政聯盟要員接連訪華的時機引發國內外熱議。根據2024年日本經濟新聞社民調,52%的日本民眾對強化對華關係持謹慎態度,擔心過度親近中國可能削弱日美同盟。今年,公明黨領袖齊藤鐵夫與自民黨幹事長森山裕相繼訪華,雖展現對華友好姿態,但也招致國內保守派批評,指其可能向美國傳遞「親華」訊號,增加外交風險。
同時,據報道,日本首相石破茂計劃今年5月訪華,時值美國關稅政策全面生效,訪華時機被認為是對美談判的籌碼,但也可能加劇國內政治分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估,2025年日本經濟增長率僅0.6%,美國關稅若導致出口下滑,經濟壓力將進一步推高國內對外交政策的爭議。這些挑戰考驗日本在內外壓力下的決策智慧。
從歷史的戰略互惠到當下的經濟互依,日本不僅尋求在中美博弈中保持平衡,更試圖通過與中國的務實合作,對抗全球保護主義的衝擊。日本的選擇,將不僅影響自身經濟前景,也將重塑東亞地緣政治的未來格局。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