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價罰單!小米告贏「山寨」坐廁,「小米零度」侵權賠款3000萬人民幣
中國科技公司小米近期在一宗備受關注的知識產權案件中取得勝利。上海法院判決,銷售「小米零度」品牌坐廁及花灑的商家,因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需向小米賠償3,000萬人民幣。此案不僅涉及高額賠償,還揭露了侵權方高達1.3億人民幣的銷售規模。該判決被視為小米維護品牌權益的重要成果,也反映了中國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努力與挑戰。
商標與語音指令模仿:小米訴「小米零度」侵權始末
小米公司主張,其「MI」、「小米」及相關圖形商標具有高知名度。被告在坐廁等產品上使用的「M」形標識,在設計和視覺效果上與小米商標構成近似,易使消費者混淆,屬於商標侵權。同時,被告使用「小米零度」作為品牌名稱,直接借用「小米」二字,意圖攀附小米的品牌聲譽。
此外,小米指控被告構成不正當競爭。被告產品設置了「小愛小愛」的語音喚醒指令,這與小米人工智能助手「小愛同學」的喚醒詞高度相似。小米認為,此舉意在模仿小米的智能家居體驗,利用市場對「小愛」符號與小米智能產品關聯性的認知,不正當獲取競爭優勢。
被告方則辯稱,其「M」標識與小米商標不近似,品牌名稱「小米零度」具有合理性,「小米」是通用詞彙。關於語音喚醒詞,被告認為「小愛小愛」與「小愛同學」有本質區別,且無法實際喚醒小米設備,不構成混淆。
法院審理後認為,被告行為整體上具有明顯的模仿小米品牌、誤導公眾的意圖。近似的商標標識、易引人聯想的品牌名,以及相似的語音喚醒詞,共同構成了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法院因此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包括停產停售、銷毀庫存、公開消除影響,並全額支持了小米提出的3,000萬人民幣賠償請求。這一金額考量了小米品牌價值、被告侵權規模和主觀惡意,體現了加大懲罰性賠償力度的司法趨勢。
規模驚人:「小米零度」侵權產品銷售額達1.3億
判決書披露,被告的「小米零度」品牌並非小規模運作。該品牌主要通過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多個主流電商平台,大量銷售坐廁和花灑等衛浴產品。
僅涉案侵權產品的累計線上銷售額便高達1.3億元人民幣。這一數據顯示了被告侵權行為的廣泛性和高額獲利,也證明了其對小米市場份額和品牌形象造成了實質損害。如此規模化的侵權經營,其危害遠超普通個案,可能因產品質量或服務問題,間接損害正牌小米的聲譽。這也成為法院判定高額賠償的重要依據之一。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進展與挑戰並存
小米此案的勝訴,是中國近年來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例證。面對國內外對創新的需求,中國已將知識產權保護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主要措施包括:
- 法律完善:修訂《商標法》、《專利法》等,引入並提高懲罰性賠償額度,加大對惡意侵權的打擊力度。例如,惡意商標侵權的賠償倍數上限提升至五倍,法定賠償上限增至五百萬元人民幣。
- 司法強化:設立北京、上海、廣州等知識產權法院及專門法庭,提升審判專業性。最高法則通過司法解釋和指導案例統一裁判標準。權利人在中國的訴訟勝訴率有所提高。
- 行政執法加強:市場監管、版權、海關等部門持續開展專項行動,打擊假冒侵權,尤其加強了對電商平台的監管合作。
- 意識提升:通過宣傳,增強全社會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市場龐大導致監管難度高,侵權手段日益隱蔽。部分地區可能存在地方保護主義。權利人在確定實際損失時常遇舉證困難,懲罰性賠償的具體適用標準仍在探索中。新技術、新業態也帶來了新的監管課題。
小米訴「小米零度」案及其3,000萬人民幣的賠償判決,清晰地表明中國正嚴肅對待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侵權成本顯著提高。這對致力於創新的企業是正面信號。儘管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仍在完善過程中,面臨挑戰,但中國在立法、司法和執法層面的進展是實在的。一個更為健全的知識產權環境,對中國本土及在華外資企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