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稅壓力下,亞洲國家為何押注美國能源?揭秘進口能源的背後真相
亞洲國家正掀起一場能源採購熱潮,目標直指美國的石油與天然氣。這不僅是為了滿足國內能源需求,更是為了應對美國總統特朗普重推的關稅壓力,試圖縮減對美貿易順差。這場能源交易熱潮將如何重塑全球市場?
為何亞洲國家急購美國能源以抵銷貿易失衡
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印度和印尼對美國長期保持巨額貿易順差,這使得它們成為特朗普關稅政策的主要目標。數據顯示數據,2024年日本對美貿易順差達606億美元,韓國對美國保持557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為避免懲罰性的高關稅,這些國家轉向增加美國能源進口,尤其是原油和液化天然氣(LNG)。此舉不僅能直接縮減順差,還能強化與美國的經貿關係。
例如,印尼計劃新增1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進口,旨在平衡貿易並穩定雙邊關係。能源作為高價值商品,成為快速調整貿易結構的理想選擇,同時滿足國內工業與能源安全需求。泰國政府16日表示,計劃未來5年進口更多美國液化天然氣和乙烷。根據15年計劃,自明年起,每年將進口100萬公噸液化天然氣,共1,500萬噸,價值5億美元。此外,計劃在未來4年內進口40萬噸美國乙烷,價值1億美元。
美國能源出口的潛力與全球市場影響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能源出口國之一,2024年原油出口量創紀錄,平均每日456萬桶,液化石油氣(LPG)出口較前年增長15%。美國墨西哥灣的出口設施正全速運轉,吸引亞洲買家的大量訂單。這種出口熱潮不僅鞏固美國在全球能源市場的主導地位,還壓低了國際油價,對歐洲和非洲等其他市場形成競爭壓力。同時,美國能源企業如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正加大投資,預計今年出口容量將進一步提升。這將重塑全球供應鏈,推動美元在能源交易中的主導地位,但也可能加劇地緣政治緊張,特別是與中東和俄羅斯的能源競爭。
能源進口對亞洲環境的影響
大量進口美國化石燃料對亞洲國家的環境構成挑戰。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24年報告,亞洲能源需求增長帶動碳排放上升,2024年亞洲新增45萬兆瓦再生能源容量,但化石燃料仍占主導。進口美國天然氣雖比煤炭清潔,卻仍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例如,韓國2024年天然氣發電占比達30%,但碳排放量仍增2.5%。此外,運輸過程中的甲烷洩漏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儘管日本和新加坡推廣碳稅與儲能技術,短期內化石燃料依賴難以逆轉,恐延緩2050年淨零目標。
亞洲國家搶購美國能源,既是貿易平衡的策略,也是能源安全的考量。然而,這場熱潮在重塑全球市場的同時,也為亞洲的環境目標蒙上陰影。如何在經濟利益與永續發展間找到平衡?這是亞洲領導人與全球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你認為這場能源熱潮將帶來怎樣的未來?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