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振還是拖累?分析師警告:關稅或拖累美國科技業10年!全球科技一體化告終?
美國旨在重振本土製造業的關稅政策,可能對其科技實力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甚至導致發展停滯。該政策意圖吸引企業回流設廠,但有分析師警告,此舉不僅難以實現,反而對全球緊密的科技供應鏈構成重大衝擊。
關稅戰略:促進抑或阻礙美國科技發展?
美國推行的關稅政策,主要目標之一是扭轉製造業外移,特別是高科技產業,期望利用關稅手段促使企業將生產線遷回美國,以強化國家科技製造基礎。然而,部分產業分析師認為,這是一項高風險策略,可能導致美國科技產業錯失未來十年的發展機遇。
Wedbush證券分析師丹・艾弗斯(Dan Ives)指出,這項關稅政策可能是自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後,「美國最嚴重的政策失誤之一」。他表示,即使美國決心在中西部建立先進半導體廠,但現實是「尚不存在此類廠房」。興建不僅需時至少四到五年,更嚴峻的挑戰在於,美國勞動市場目前無法立即提供足夠的專業人力。
艾弗斯的分析指出了嚴峻的現實:過去三十年,全球科技業已形成高度專業、高效且集中於亞洲的供應鏈。從韓國的記憶體,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的精密組裝,各環節緊密相連,實現了以相對低成本生產尖端產品。
關稅若未能如預期般快速強化美國科技製造,反而可能因干擾供應鏈、增加成本、引發貿易夥伴反制等,導致美國企業技術應用和市場擴張減緩,錯失發展時機,相較於國際對手可能落後。
全球科技供應鏈:美國與世界的緊密依存
美國科技產業的領導地位,並非建立在封閉體系之上,其成功是全球化分工的成果。以半導體為例,美國公司專注設計,但許多最高階晶片的製造,高度依賴亞洲的先進代工廠。這些代工廠投入巨資建立的技術領先性和生產規模,美國本土短期內難以匹敵。
這種全球分工模式,讓美國科技公司能專注自身優勢,利用全球資源,以具競爭力的成本和速度推出產品。關稅政策試圖打破此平衡,無疑對這個高效運作數十年的體系造成衝擊。供應鏈重組不僅成本高昂、耗時長,且易產生品質與產能問題。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特定科技產業,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 韓國(半導體、顯示面板): 作為記憶體和顯示面板的主要供應國,並在晶圓代工領域具重要地位,關稅壓力可能迫使客戶尋求替代方案或要求增加在美投資,這會分散其產能佈局並增加營運成本與風險。
- 中國大陸(組裝、部分零組件、新興科技): 作為全球主要電子產品組裝中心及零組件供應國,美國關稅直接影響其出口。部分產能雖轉移至東南亞,但短期難以完全替代
- 東南亞(組裝、中低階零組件): 短期可能受益於供應鏈轉移,但在基礎設施、勞工技能、供應鏈完整性方面仍存挑戰,整體需求放緩亦可能影響其發展。
- 歐洲(汽車科技、精密設備): 在汽車電子、工業自動化及半導體設備等領域具優勢。雖直接影響相對較小,但全球貿易環境惡化及終端需求波動仍會間接衝擊相關產業。
關稅政策干擾了全球科技產業的正常運作。它不僅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反而引發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創新受阻、合作減少等多重負面後果。在高度相互依存的時代,試圖用關稅壁壘重塑全球科技版圖,其成本與風險可能極高。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