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業即入伍?中國鼓勵應屆畢業生參軍,青年就業壓力有多大?
中美貿易戰火未熄,工廠外移東南亞避稅浪潮,加劇了中國內地青年的就業困境。中國教育部日前(9日)印發通知,「鼓勵引導高校學生特別是應屆畢業生積極參軍入伍」。當「搵工難」成為中港兩地青年共同的焦慮,參軍,是否成了壓力之下一個無奈卻現實的「選項」?
貿易戰火下的產業「南遷」與青年「徬徨路」
中美貿易戰的烽火連綿,其衝擊波已遠超關稅本身,正深刻改寫全球產業鏈格局。面對關稅壁壘、成本上漲與地緣政治風險的多重壓力,越來越多中國民企,尤其是出口型製造商,選擇「用腳投票」,加速將生產基地轉移至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形成一股銳不可擋的「南遷潮」。這股浪潮固然為企業尋得避風港、維持了國際競爭力,卻也導致國內就業市場,特別是面向年輕人的初級製造業崗位大量流失。
傳統的「進廠」之路日益狹窄,令應屆畢業生「搵工難」的困境雪上加霜,技能需求與崗位供給的錯配問題也日益凸顯。青年就業壓力遽增,在此背景下觀察教育部鼓勵參軍之舉,除了國防層面的意義,很難不讓人聯想其亦有吸納部分暫難就業青年、提供穩定「緩衝帶」的政策考量,以應對經濟結構調整和外部壓力下的就業難題。
鼓勵參軍:紓緩就業壓力還是國家戰略佈局?
在此背景下,中國教育部發布通知,「鼓勵引導」大學畢業生參軍入伍,引發廣泛解讀。表面上看,這是為有志青年提供報效國家、鍛煉成長的機會。軍隊作為一個龐大的體系,確實能夠吸納一部分勞動力,並提供穩定的待遇和職業發展路徑,對於面臨就業困難的畢業生而言,無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然而,更深層次的分析指向,這亦可能是國家應對嚴峻青年就業壓力的一種策略性舉措。
透過將部分畢業生引導至軍隊,短期內可以有效緩解社會面的失業統計數字,減輕維穩壓力。同時,吸收高學歷人才進入軍隊,也符合中國推動國防現代化、提升軍隊素質的長遠戰略目標。這項政策的推出,可以說是經濟、社會及國防需求交織下的產物,其背後的意涵遠比字面上「鼓勵參軍」更為複雜,反映了國家在多重壓力下的政策權衡。
香港的青年就業困境
目光轉向香港,這座國際都會的青年同樣面臨就業挑戰,其成因與內地既有相似之處,亦有獨特背景。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2024年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3.1%,而同年齡組15至24歲青年的失業率則顯著較高,達到9.5%。
雖然香港整體失業率較低,但青年失業率長期偏高,顯示結構性問題。除了受全球經濟波動影響,香港青年還面臨單一產業結構、生活成本高及社會環境變化等挑戰。政府推出如「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等措施,鼓勵青年到內地發展,但成效尚待觀察。中港青年面臨的困境雖有差異,但「上流難」、「選擇少」的焦慮感相似。
這場戰爭不僅考驗經濟韌性,更挑戰年輕一代的未來。你認為,面對這樣的時代轉折,年輕人該如何抉擇?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