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南海海槽地震預測 恐近30萬人死亡 經濟損失逾292萬億円
日本政府專家委員會發布南海海槽地震的損害預測,指出一旦此潛在的超級地震發生,最高可能導致近30萬人喪生,經濟損失達到292萬億日圓(15.2萬億港元),遠超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顯示出這場災難將給國家帶來何等沉重的代價。但受影響的將不僅是日本,全球供應鏈、金融市場和地緣政治也將因此受到劇烈衝擊。
高達292萬億日圓的經濟損失,絕非僅是帳面數字,其背後意味著一場席捲全國乃至全球的經濟海嘯:
.南海海槽沿岸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地帶,涵蓋汽車、石化、電子零件等關鍵產業。一旦受災,全球供應鏈將即時斷裂,影響範圍遠超日本本土。
.主要港口(如名古屋、大阪)、高速公路、新幹線網絡若遭受嚴重破壞,將導致國內物流停滯,重建成本極高且耗時漫長。
.保險業將面臨史無前例的巨額賠付,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日圓匯率、日本股市將承受巨大壓力,甚至可能觸發全球資本市場的動盪。
.龐大的重建開支,疊加稅收銳減,將使本已沉重的日本國債問題雪上加霜,嚴重削弱國家的長遠發展潛力。
這種規模的衝擊,其恢復期恐非以年計算,而需以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維度來衡量。
南海海槽一旦爆發超級地震,其影響絕不僅限於日本本土。對於香港乃至整個亞洲地區而言,需密切關注以下4個方面:
.日本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圓是主要國際貨幣之一。日本金融市場的崩潰,必將通過匯率、利率、股市等多重渠道,衝擊包括香港在內的全球市場。
.香港眾多行業,從電子產品、汽車零件到日用消費品,均相當程度依賴日本進口。供應鏈中斷將引致商品短缺與價格上漲。
.日本是香港居民的熱門旅遊目的地。災後一段較長時間內,赴日旅遊活動將停滯,對相關行業造成嚴重打擊。
.若日本國力因巨災而大幅削弱,可能改變東亞地區的力量平衡格局,帶來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對於依賴日本市場和供應鏈的企業來說,這一預測意味著風險管理的迫切需求。企業應該重新評估供應鏈的韌性,審視是否有備選方案,並規劃業務連續性計劃。投資者也需考慮分散投資風險,避免過度集中於日本市場。同時,災後的基礎設施重建和防災科技等領域,或將帶來新的商機。
日本社會及網絡社區對此預測反應激烈,焦慮情緒在網絡平台上蔓延,尤其是對於居住在高風險區域的民眾。防災意識顯著提升,社交媒體和論壇上頻繁分享防災知識、應急方案及物資準備清單。同時,也有不少網民以幽默的方式表達面對未知災難的無奈心情,並質疑政府防災措施的有效性。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