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搶貨到賣不出,俄羅斯商品熱潮退卻,俄貨為何失寵?
你還記得當初「俄羅斯商品」在中國市場引起的熱潮嗎?那時候,商店裡滿是來自俄羅斯的各式商品,人們爭相搶購,仿佛這些商品一夜之間就成了時尚新潮流。然而,如今隨著熱潮退去,這些商品的吸引力似乎大打折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場消費風暴從高峰迅速滑落?香港的俄羅斯超市又能否逃過這一命運?
熱潮興衰:從爆紅到退潮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品牌撤出俄羅斯,中國商品趁勢而入。據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中俄貿易額達2448億美元,同比增長1.9%,創歷史新高。同期,內地「俄貨店」如雨後春筍湧現,企查查顯示,2024年全國新增俄羅斯商品相關企業841家,較2023年全年增長超20%。然而,熱潮未及頂峰已見回落。內地媒體報道,2024下半年起,多地「俄羅斯商品館」因銷量下滑關門,甚至有店主坦言:「以前是搶貨,現在是有貨也賣不出去。」網民「東北老王」在小紅書感慨:「俄貨紅的時候覺得新鮮,現在滿街都是,沒啥吸引力了。」這反映消費者對俄貨的新鮮感已消退,市場飽和與品質疑慮成為轉捩點。
俄羅斯超市進駐旺角
2025年3月,位於旺角西洋菜南街的俄羅斯超市「俄有貨俄羅斯國家館」,為香港首間獲官方授權的俄羅斯商店,面積約1,300平方呎。店內販售保健品、沐浴用品、烈酒及食品等,煙肉與香腸提供試食,價格從數十元至千元不等。有網友在社交平台指出,部分保健品原材料來自鵪鶉、大蠟蛾和海狸,令她感到不敢嘗試。
其AK-47造型伏特加和俄式罐頭一度成為打卡熱點,吸引年輕人爭相體驗「戰鬥民族」風情。店家更揚言要在各區插旗擴張。然而,隨著內地俄貨退潮,香港消費者也開始質疑其價值。有網民在討論區留言:「60萬租舖賣這些,真係抵唔抵?」另一位則揶揄:「保健品救唔到香港人嘅壓力,只會救店主嘅荷包。」
雖然「俄羅斯超市」在香港尚屬新鮮事物,但其人氣表現一般,可能受價格和產品接受度影響。未來能否吸引更多消費者,仍需觀察。
熱潮背後的脆弱性
中俄商品熱潮的興衰,折射出地緣政治與市場需求的微妙平衡。專家指出,俄貨在華的爆紅主要來自短期流量與政策紅利,而非長期競爭力。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教授宋恩榮表示,消費者最終看重性價比與品質,這是俄企面臨的挑戰。有網民總結:「中俄貿易是政治友好下的經濟補充,但市場不講兄弟情,只認產品力。」
對香港零售商而言,這提醒市場競爭中品質與信任的重要性,而非單靠噱頭。內地俄貨超市轉型國貨,或許是適應市場的務實之舉。之後香港的俄羅斯超市又會如何發展呢?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