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與梁振英論戰 爭論潛在供應量應否計貨尾 施涉指鹿為馬?
「潛在供應量」應如何計算,竟引發了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與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一場論戰!事緣施永青早前公開質疑,政府涉誇大了每年住宅潛在供應量,因為連發展商賣不出的貨尾單位也計入來年供應量,導致出現重複計算的問題,他認為落成量才是較準確指標。但梁振英連日在fb發文炮轟施永青,強調潛在供應量一直都包括貨尾數字,計算方法無不妥。梁斥施永青「指鹿為馬」,又暗示這令人懷疑,有人相關言論的目的會否是為了多做生意多賺佣金。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也加入論戰,支持前特首梁振英,她認同不宜單純以落成量當供應量計算,因兩者屬不同概念,雖有重疊地方,但不能相提並論。施永青最新再度回應事件指,仍「死撐」自己沒有錯。不過他笑稱不想把事件稱為「(論)戰」,因他自己「點敢挑戰國家領導人」?
惟今次論戰,外界關注施永青的看法,背後會否代表了香港部分發展商的心聲,甚至涉及地產商與政府的角力。事實上,雖然網民大都認為梁振英的說法,即是把發展商賣不出的貨尾單位計入潛在供應量並無問題,但亦有人留言指理解施永青的觀點。理由是香港樓市已連跌數年,若政府不斷「吹噓」一個很大的住宅供應量(加入2.7萬個貨尾單位的數字),準買家會憂慮樓價會再跌,遲遲不入市令樓市惡化。
這會導致地產商更難賣出樓花。地產商因此財困固然慘,但它們若因此不願意再投地令政府財赤加劇,其實對政府及市民也是沒好處。故若取中庸之道,政府是否應與發展商商討,研究一個令樓市復蘇的雙贏之道?
今次的風波緣於施先生早前在網上訪談節目中批評,香港的住宅潛在供應量被政府將誇大了。因政估計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潛在供應量約10.7萬伙,當中其實包括了約27,000個「貨尾」,即發展商之前賣不出的單位。施永青質疑政府誇大供應量,令每年平均供應量上升,讓買不到樓的人安心,企圖安撫市民令他們相信「政府有做工作的,我建了很多單位給你」。但施永稱認為,這會導致供應量出現重複計算貨尾單位的問題,「舊年計過,今年又再計,豈非變了反(重)複計算?」
不過施永青指政府誇大了住宅供應,卻引起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不滿。梁振英並在個人fb專頁中4度發文炮轟施永青。梁指出,買樓是市民的「頭等大事」,以地產專家身分不斷公開發言的施永青先生在事實問題上有言責。事實是,把貨尾計入潛在供應量是合理的,並無問題,也是政府十年來沿用的做法。
施永青回應傳媒時曾指,今次爭議的起因,「只是雙方(對供應量的)定義不同」,未料卻惹來梁更強烈的反應。梁振英在fb質問,難道「指鹿為馬」也是鹿和馬的定義問題?梁又質疑「施先生對供應量的定義只算本年的落成量,不算此前落成仍未售出的貨尾。合理嗎?」
梁其後說法更激烈,他問讀者「若用施先生的說法,大家是否可以說,施先生是有動機地用定義縮小供應量,目的是為了中原地產多做生意多賺佣金?」
在最新一篇fb帖文中,梁振英重申,政府並沒有以誇大的數據誤導市民。因政府既統計落成量,也統計供應量,兩者都有公布。目前因為有較多的積存新樓貨尾,供應量大於今年的落成量,但施永青疑因為「唔啱聽」,竟然說政府誇大,做法不妥。梁又在帖文中反問:「世上既有鹿,也有馬,各有用途,不能因為鹿和馬同時存在,就指鹿才是馬,馬就是鹿。施永青要指鹿為馬,何故?」
不過施永青最新回應傳媒時,仍然堅持住年賣不出的貨尾單位,不應計入下一年的供應量,因為「今年沒有加人工,但舊年使少咗錢,唔通就當今年收入增加?」。對於梁振英「指鹿為馬」的質疑,施永青強調「鹿還鹿計,馬還馬計」。施又說自己沒有與梁振英爭拗,他只是「講事實」。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