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仔國際CEO Daren專訪:譚仔姐姐篇
譚仔是地道的香港美食品牌,植根香港20多年。除了米線成為日常地道美食,譚仔姐姐口音以及譚仔的宣傳手法,也成為坊間的話題,深入民心。譚仔國際主席、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劉達民(Daren) ,在葵涌的譚仔國際研發中心內,為我們解構這種譚仔獨有的特色。
Daren表示,譚仔在香港是家傳戶曉,也是一個大家很熟悉的品種,味道也經過20多年的歷練,在香港方面,已經深入民心。而同樣深入民心的,就是譚仔阿姐不地道的口音以至地道宣傳手法。
譚仔阿姐與譚仔
Daren表示,譚仔與譚仔阿姐,是密不可分的,「譚仔姐姐確實和譚仔是不可分割,我們都很感恩,有譚仔阿姐這個團隊,這個團隊其實很努力,去做好她的服務,也因為她的努力不懈,也帶了一些不正宗的廣東話,令到我們和客人的互動性,是非常非常高。」
Daren形容,譚仔姐姐是譚仔的重要資產,要怎樣運用這個資產,是他們要考慮的。而譚仔在廣告創作方面,都背負著創新精神,每一次都會想如何去多走一步。
「以往有些宣傳活動,可能都會有譚仔姐姐在內,其實也是創新,加上譚仔姐姐的元素,令我們推廣力度可以再大很多」,當中可見譚仔阿姐及譚仔宣傳密不可分的關係。
刀仔鋸大樹的宣傳手法
譚仔近年亦善於利用有關手法去宣傳,例如「還我鴨血」及譚仔女聲合唱團嘅彩燕姐,都是好例子。究竟譚仔未來本地宣傳,是否都會源用這些元素?海外廣告又會用什麼宣傳手法呢?
Daren表示,在創新的過程中,他們經常要去發掘譚仔當中的一些元素,以便與顧客產生共鳴,一路去推廣,以便產生「刀仔鋸大樹」的效果。
至於海外發展方面,Daren表示「地道是需要的,我們會知道每一個地方,他們當時興的文化及用語,我們盡量都會用那些去跟顧客直接溝通,這是需要的。」
展望將來,譚仔及譚仔三哥在日本等海外市場,都會源用當地的地道素材,展開深入民心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