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不足或限制經濟增長前景
香港經濟在解除防疫限制後顯著改善,但人手不足很可能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
本港自今年初全面取消防疫措施、恢復與內地通關至今接近三個月,不少大型展覽、國際賽事陸續復辦,近月各項數據亦顯示本港經濟從疫後顯著復甦。據旅發局數據,本港2月訪港旅客逾146萬人次,是疫情以來首次突破100萬,恢復至2020年1月疫情前的近一半水平;2月零售銷售按年上升31.3%,是近十三年來最大按年升幅,其中奢侈品、服裝及鞋類等貨品增長尤其明顯。即使數據受農曆新年假期所影響,仍反映了旅遊業是推動香港消費市道的一大動力。
總體需求面逐步恢復,帶動失業率從前年最高的7.2%回落至2月的3.3%,與疫情前最低的2.8%相距不遠。失業率下降,除了因為僱主加快增聘人手,勞動力萎縮卻也是另一重要因素。本港勞動人口已由2018年中高峰的約400萬人降至380萬以下,四年多累計減少逾20萬人。其中,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行業作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中流砥柱,其就業人數較疫情前減少約10萬人,而目前正失業的前從業員僅約2.4萬人,比疫情前大部分時間還要少,意味著未來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需要增聘人手,以應付將來可能繼續增加的旅客,將面臨重大困難。另一支柱產業——進出口貿易及批發也是重災區,目前的就業人數較疫情前少約14萬人,失業人手卻不足1萬。
勞動人口減少,除了因為部分企業在疫情期間將部分營運遷移海外,移民因素也相信有重要影響。各國公布的港人移民數據顯示,上述所減少的逾20萬勞動人口中,或有相當比重不會於短期內重返香港。如何補充「人才荒」問題將成為未來香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問題。
政府在去年施政報告中已推出多項措施「搶人才」,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推出兩個半月已接獲1.7萬宗申請,相信有助補充部分高端職位空缺,有利香港產業發展升級轉型,惟較基層的服務及建造業仍面對較大勞動缺口。有報道指政府正研究參考澳門外勞模式,准許受聘外勞即日返回內地居所,以減輕住屋需求問題。
我們認為,輸入外勞固然可解除基層勞動力的燃眉之急,惟香港與澳門產業結構顯著有別,加上地理位置不同,儘管毗鄰深圳,然而深圳經濟增速為廣東省之首,人均收入遠高於珠海,勞工成本相對較高,或難以完全複製澳門模式。長遠而言,本港仍需致力鞏固自身獨特優勢,以締造具競爭力的環境,方能吸納人才,重振香港增長潛力。
了解更多市場資訊:https://bit.ly/
本文所載資料為大新銀行或其聯屬公司之觀點,截至本文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