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力谷生三孩?】官媒炮轟奶粉影響哺母乳意欲 促加強監管 奶粉股暴瀉近一成

【力谷生三孩?】官媒炮轟奶粉影響哺母乳意欲 促加強監管 奶粉股暴瀉近一成

Finance Investment
By thomas.chan on 06 Aug 2021
Digital Editor

中國政府為了催谷三孩政策紓緩人口老化,近日連環出辣招減父母負擔,先是打壓學區房樓價,繼而趕絕補習學校,至昨日央媒新華社再出手,發文指母親用(免費)母乳哺育嬰兒是最好最健康,但配方嬰兒奶粉的促銷卻影響母親哺乳意欲,故認為要加強規範奶粉的營銷手法。事件令人擔心一直受中國政府扶持的國產奶粉業或已成「棄卒」及變成官方打壓對象。奶粉股昨日起遂全線下瀉,今日再跌5至9%,國內嬰兒奶粉龍頭股「中國飛鶴」跌幅更達9.25%。

官媒發文警惕配方奶粉營銷影響母乳餵養,監管之手伸向乳業企業,主打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的中國飛鶴(06186)、澳優乳業(01717)首當其衝,昨日下跌近3%,收報14.7元及7.48元。今晨兩股繼續捱沽,最多再跌9.25%及5.61%,低位見13.34元及7.06元。其他乳業股無一倖免,今日全線報跌,若以今晨低位計算,雅士利(01230)最多跌6.56%,蒙牛(2319)及現代牧業(1117)亦最多下挫達5.9%及6.38%。

milk002

新華社昨發文指,在中國營養學會召開的2021年世界母乳喂養週主題研討會上,多名專家表示,配方奶粉營銷是影響孕產婦選擇母乳餵養的一大原因,相關營銷活動產生負面影響,需要加強對母乳代用品營銷行為的規範。報道引述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所長賴建強稱,母乳是兒童出生後最佳的營養來源,母乳喂養使母親和嬰兒都受益,嬰兒出生後應堅持6個月純母乳餵養。數據顯示,全球各國都面臨著母乳餵養率未達到理想狀態的情況,目前全球超過一半的孩子,中國約三分之二的孩子沒有充分享受到母乳餵養的益處。

新華社發文,建議加強監管嬰兒奶粉的推銷手法。Photo from 新華社發文,建議加強監管嬰兒奶粉的推銷手法。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營養專家常素英亦指出,近幾年嬰兒出生率下降,但配方奶粉銷量上升,主因更多母親選擇配方奶粉。但她指,嬰兒配方奶粉市場營銷活動對母乳餵養會產生負面影響,孕產婦接觸嬰幼兒配方奶粉營銷活動越頻繁,對配方奶粉的態度就越積極。她建議,應通過強制性法規規範母乳代用品營銷行為,尤其是軟廣告等隱性營銷。同時,嚴格執行廣告法中關於過度和誤導性營銷嬰幼兒食品營銷行為的規定。而且,為促進和支持母乳餵養,應擴大高質量嬰幼兒餵養諮詢服務範圍、實施工作場所家庭友好政策、加大母乳餵養重要意義的宣傳力度等行動。

中國為力推三孩政策不斷實行新措施,卻令股民受苦。Photo from 中國為力推三孩政策不斷實行新措施,卻令股民受苦。

官媒昨發文「打壓」嬰兒奶粉頗令人意外,因為一直以來,國產嬰兒奶粉乳業都受到中央支持,中國政府一直希望能提升國產奶粉聲譽及質素,以對抗外國奶粉。事實上早前中國推出三孩政策,不少股評人都原以為奶粉股應該受惠,但國內奶粉股股價近日卻持續下挫,市場消息指原因是過去一年疫情下內地出生率大降,奶粉銷量減,致乳業面臨困境。在6月8日舉行的2021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活動中,中國飛鶴董事長冷友斌即曾表示,因為注射疫苗的影響,「很多寶媽寶爸6個月內不能懷孕,預計奶粉銷量在接下來一兩年會出現斷崖式下跌。」

中國飛鶴董事長冷友斌早前指注射新冠疫苗後出生率低,預計奶粉銷量會大跌。Photo from 中國飛鶴董事長冷友斌早前指注射新冠疫苗後出生率低,預計奶粉銷量會大跌。

今次央媒對國產奶粉「落井下石」,令人猜測背後目的是否為加強推廣有益又免費的母乳,打擊昂貴的嬰兒奶粉,令父母負擔減少之下「生三孩」意欲增加。事實上,中國政府疑明白「生仔冇得迫」,故正從各種經濟因素入手誘使國民多生育,例如最近在四川省攀枝花市,育兒補貼政策開始落地。攀枝花市民在今年6月12日以後生育第二或第三胎的話,可以申請領取育兒補貼金,每月500元,可連續領取36個月直至孩子滿3歲為止,即總額達1萬8千元,在網上惹來熱議。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 立即報名「中小企卓越成就獎2024」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