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小米造車】小米欲花千億製電動車遭比亞迪總裁訕笑 王傳福:雷總別虧了錢還浪費了時間

【小米造車】小米欲花千億製電動車遭比亞迪總裁訕笑 王傳福:雷總別虧了錢還浪費了時間

Finance Investment
By thomas.chan on 11 Jun 2021
Digital Editor
熱愛新聞工作,充滿好奇心。從投資分析、慳家攻略到AI應用都有濃厚興趣。期望藉著多年以來的工作經驗,為BF這嶄新的財經新聞頻道上出一分力。

小米集團創辦人雷軍今年底三月底引爆「震憾彈」,指小米準備全力加入電動車市場,據悉小米有意未來十年投資百億美元,與Tesla、比亞迪、蔚來及理想汽車等電動車先驅爭一日之長短。在電動車及汽車電池方面手執中國牛耳的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近日出席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時,卻不禁對「小米造車」一事調侃一番。王傳福指現時「很多大咖進來造車,50億不算錢。比如說像雷軍,1000個億。但現在具有造車優勢的企業並不多,雷總別虧了錢還浪費了時間。」其言論雖像是說笑,卻也令外界關注小米及比亞迪兩大中國科技股巨頭會否因製造電動車一事致成為商場敵人。

「為小米汽車而戰!」今年3月底小米集團創辦人雷軍公開發出進軍電動車市場的宣言,又指小米造車將是他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項目。他強調這並非忽然興之所至,因他早於2013年便對電動車產業有巨大興趣,過去的7、8年間曾投資近10家智能電動車領域的公司。市傳小米造車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雷軍將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不過外界對小米造車的能力多有疑問。

雷軍以「為小米汽車而戰」作口號,宣佈小米將全力製電動車。Photo from 雷軍以「為小米汽車而戰」作口號,宣佈小米將全力製電動車。

消息指,小米創辦人雷軍有意十年內花百億美元研發電動車。Photo from 消息指,小米創辦人雷軍有意十年內花百億美元研發電動車。

精於造電動車及電池,也懂得造手機的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近日不禁「反擊」及質疑小米這突如其來的挑戰者。王傳福指,現時電動車市場「有很多大咖進來,50 億不算錢。比如說像雷總準備投1000個億。關鍵是浪費你三年的時間,這三年時間要值多少錢?」、「拿錢是買不到(時間)的,如果企業的戰略方向錯了,可能丟失50個億不算多,但是你丟失了三年的時間,這個就很重要。」

「造車的新勢力也好,做平台的也好,做手機的也好,都是造電動汽車。中國電動汽車的市場滲透率才僅是 12%,這是最新的,去年才 5%,90%都是燃油車。因此他們是搶燃油車的大蛋糕。其實我們需要他們進來,利用做手機的流量,做手機的粉絲,還有一些平台商可利用它的流量和生態,說服大家不要買燃油車,都來買電動汽車。這個蛋糕不就變大了嗎?」王傳福這樣看。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勸小米的雷軍不要製電動車,免浪費金錢及時間。Photo from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勸小米的雷軍不要製電動車,免浪費金錢及時間。

王傳福又表示:「(蛋糕)做大了以後該切多少就看誰的技術 (較好)。因此,我覺得這麼多玩家進到新能源車風口會把這個蛋糕做大,會把燃油車慢慢替代掉,這是好事。但不好的事,就是競爭會異常慘烈。」那麼在慘烈競爭下,誰能活下來?王傳福提出三個關鍵:第一是公司要有核心的競爭力,第二是要有很精準的戰略,第三是要有快速決策的機制。王傳福認為,新能源汽車是新生事物,有多種發展路線,路線萬一走歪了就可能會損失慘重。「在 (新能源汽車) 叠代速度快的時候,決策很重要,市場如戰場。」

比亞迪的電動車及電池技術相當先進,股價近年屢創新高。Photo from 比亞迪的電動車及電池技術相當先進,股價近年屢創新高。

當主持人問及「比亞迪(也)會造手機」的問題時,王傳福笑了笑回答「華為的手機,大部分是我們造的」,引起了話題。「華為的金屬框其實90%都是我們造的,代工就是整個加工組裝也是我們做的。」王傳福自信地說。這令人不禁瑕想,王的弦外之音,是否想說「我造電動車的也懂得造手機,你(小米)造手機的是否懂造電動車?」

股評人龔成認為,小米製電動車雖有風險,但不宜看淡。Photo from 股評人龔成認為,小米製電動車雖有風險,但不宜看淡。

財經書籍作者兼股評人龔成則認為,「小米造智能電動車」雖然會令小米集團的風險增加,但這動作不能完全看淡,小米並非沒有成功的機會,小米仍值得投資。龔成解釋,小米在控制製造成本方向一向出色,其價廉物美的手機策略成功爭奪了不少市場,事實上小米近年進軍智能電視後銷情亦理想,「延伸銷售」的手段有助令小米進一步發展及增加盈利。

龔成續稱,當小米長遠發展智能汽車,本身已擁有部分技術的小米,就能產生協同效應,產生成本優勢。加上上述所講,小米以平台延伸銷售的策略,令小米擁有銷售方面的優勢。因此「小米造車」雖然存有不確定性,但由於這公司本身的多項產品,都能夠成功並有一定的性價比,反映這企業擁有某些獨有因素,所以發展新業務時,有可能成為另一增長動力。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