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BusinessFocus app
中大商學院研究呼籲堵塞漏洞加強監管企業「漂綠」供應鏈行為

中大商學院研究呼籲堵塞漏洞加強監管企業「漂綠」供應鏈行為

Market Information Media OutReach
By Media OutReach on 10 Jun 2021
Media OutReach is the first full-service newswire company in Asia Pacific offering a totally integrated service of press release distribution and media monitoring with analysis service for the public relations and investors relations communities. Founded in 2009, the company is headquartered in Hong Kong with office in Singapore.

香港 - Media OutReach - 2021年6月10日 - 純粹只顧賺取利潤的營商手法早已不合時宜。今天的企業不管規模大小,都必須努力做到符合社會責任和環境保護的理念。過去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91%的消費者期望商業機構回應社會及環境議題、90%的消費者表示若然一家公司有不負責任的商業行為便會杯葛它。換言之,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並不僅僅是一個流行用語,而是如今企業要取得成功的關鍵。然而,要判斷一家公司是真在履行社會責任還是在偽裝並不總是那麼容易。正如最近一項深入的研究發現,部分公司會主動公開其供應鏈上的「綠色」供應商,以偽造一個良好的CSR 品牌。

該項題為《供應鏈中的企業社會責任:綠色還是漂綠?》的研究,是首個通過觀察企業自願披露的供應商資料,來調查它們漂綠行為的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助理教授吳靖、博士生史宜林,及北京大學金融學系助理教授張宇合作進行。研究人員發現,在世界主要經濟體的40多個國家中,漂綠行為十分普遍。該團隊檢視了全球約7,600家上市製造商,並觀察在2003年至2017年間逾12,000個獨特的公司-供應商-年份關係。

吳教授指出:「單單向世界展示公司的『綠色』形象,來證明自己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我們的結果顯示,現時商業機構會選擇性地公開它們的『綠色』供應商,以贏取客戶信任。」


研究人員首先按調查樣本中每家公司的環保表現計算出一個分數以評估漂綠行為。他們得出的證據顯示,供應商的環保得分與其合作商戶披露供應鏈關係的可能性有正向關系。具體而言,供應商的環境分數上升一個標準差,客戶公司披露其資料的可能性便會增加4.2%。再者,商戶往往會不展示它們不太環保的供應商。

為排除商業機構可能基於其他有利因素,而選擇公開與某一組剛好也有正面CSR資格的供應商的關係,研究人員測試了如果所在地天氣異常地炎熱(全球暖化的指標之一)的時候,企業會否作出更多的「漂綠」行為。

吳教授解釋道:「例如,人們在極端炎熱的日子裏,會上網搜索更多關於全球暖化的資訊,甚至有散戶投資者會賣掉碳排放量較高的企業的股票、買入較環保的公司,在我們的研究也是相同情況。我們認為,如果企業是因為擔心自身CSR形象而進行漂綠,那麼這類行為在出現極端天氣時便會更加明顯。」

吳教授和他的研究伙伴證實,一如上述的推論,在極端炎熱的天氣下,企業通過漂綠來偽造良好CSR形象的可能性顯著提高。吳教授補充說:「我們還發現,當有其他環境問題如山林大火出現,引起人們對氣候暖化的關注時,當地商戶也更有可能漂綠公司形象。」

誰在漂綠?

該研究發現,就企業規模和市場佔有率而言,小型公司和市場佔有率較小、CSR分數一般較低的公司更有可能為展現良好的CSR形象而進行漂綠。這是因為有別於大企業,小公司或欠缺足夠資源去大量投放於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工作上,它們可能需要利用供應商的優勢。對於面臨激烈競爭的公司來說,只偽裝環保而不真正為CSR付出努力可以是一種方便的策略。當小公司面臨競爭壓力時,正面的CSR形象或許能幫助於它們在競爭對手之中脫穎而出。

比較在意公眾形象和聲譽的企業也更可能進行漂綠。尤其是花費大量資金賣廣告的企業,會較用力地漂綠它們的供應鏈,因為策略性地公開它們的「綠色」供應商有助建立一個更好的CSR形象。

研究人員還發現,較積極追逐利潤的公司也很可能會漂綠供應鏈。根據該研究,試圖獲得更高資產回報率的公司往往會隱瞞它們的「棕色」或不太環保的供應商,以避免因CSR表現負面而受到懲罰。機構投資者持股量較多的企業亦然,在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具有正面CSR形象的企業是可帶來盈利的資產,因此企業或會為了機構投資者而保持良好形象。但另一方面,一些機構投資者也許只在乎利潤而根本不關心漂綠的問題。

該研究強調,如果一家供應商擁有較多的機構投資者,那麼使用這家供應商的公司便更有可能根據供應商的環保表現來選擇性披露它們的供應鏈關係,因為具有良好CSR評價以及擁有大量機構投資者的供應商能帶來更多的公眾關注,從而有助使用相關供應商的公司獲得宣傳機會與認受性。

吳教授道:「若然CSR『光明』的一面是使得企業都追求降低碳足跡,那麼我們的研究便是揭示了其『陰暗』的一面,以及規模較小和實力較弱的公司如何利用它來漂綠及美化自身的公關形象。」

短期利益

企業進行漂綠,所得到的好處並不止於可以展示一個「綠色」形象。研究人員發現,公開使用環保供應商的公司之銷售額,比願意披露有「棕色」供應商的公司為高。然而,這種銷售額上的優勢是短暫的。同樣地,公開「綠色」供應商可能對公司的資產回報率帶來正面影響,但該影響長遠亦會減弱。

為甚麼?吳教授解釋,民眾可能需時了解產品的製造過程或供應鏈的細節,因此企業容易以看似在努力建立「綠色」供應鏈作招徠。但長遠而言,公眾會意識到這些公司所做的,只是一種宣傳的噱頭而已。因此,銷售額和資產回報率的上升不會持久。

吳教授說:「每個人都想駕駛Tesla,但並非所有人都知道它們的汽車是如何製造的、零件來自哪裏。如果一個生產商告訴公眾,它們只與環保供應商合作,當下大家可能會相信它,就像零售商客戶現在對所謂的『綠色』產品越來越持懷疑態度一樣,公眾將會變得足夠成熟,去判斷這些公司是否真正在為保護地球而作出努力。這只是時間問題。」

就現實狀況作出建議

吳教授與他的研究團隊指出,有方法能抑制企業的漂綠行為。他們在查閱世界各地於2003年至2016年間所推出與環境相關的披露法規時,發現在CSR報告和披露法規收緊之後,供應鏈的漂綠情況通常會減少。

研究人員還表示,由於有關環境的法案往往側重於公司本身生產和營運的環保資格,而較少關注供應商一方,所以企業可輕易地在複雜的供應鏈中隱藏污染環境的生產流程。

為了提高規管的有效性,他們建議各國擴大監管範圍來披露供應商。這樣企業就不能只披露「綠色」供應商而隱瞞劣質供應商。決策者亦應該考慮在目前的監管框架中,要求改善供應鏈的透明度,並需時刻提防企業為提升「綠色」形象而進行策略性和選擇性的資料披露。

就管理層而言,研究人員建議他們要謹記,漂綠所帶來的更高利潤,不論是銷售額還是資產回報率,都只會持續很短的時間。當人們發現一家公司為CSR形象進行漂綠,而非真正在乎及承擔社會責任,那些短期的收益就很可能會消失。

吳教授表示:「至於投資者,當出現為了CSR形象而策略性公開『綠色』供應商的情況時,他們應該作出一定的努力去查明,並要意識到,只有真正較環保的供應鏈才能提高企業的市場估值,公眾也可以身體力行,參與監察任何可疑的供應鏈漂綠行為。」

參考資料

Shi, Yilin and Wu, Jing and Zhang, Yu,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upply Chain: Green or Greenwashing? (July 25, 2020).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3700310 or http://dx.doi.org/10.2139/ssrn.3700310

本文於中大商學院網站刊登,請登入https://bit.ly/3fFpu3S瀏覽。


關於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

中大商學院成立於1963年,是亞洲區內首間開辦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和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的商學院。中大商學院由兩個學院及四個學系組成,包括會計學院、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金融學系、管理學系及市場學系。中大商學院共提供10個本科課程及18個研究生課程,包括碩士及博士課程,學院現有4,800逾名來自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學生。

中大商學院的EMBA課程在2020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百強排行榜排名全球第15位,而MBA課程則於在2021年排名全球第48位。中大的商界校友人數逾40,000人,為香港各商學院之冠,其中不少校友為政府和商界的領袖與精英。

詳情查詢,請瀏覽中大商學院網頁http://www.bschool.cuhk.edu.hk或透過社交媒體追蹤我們的最新動態:

WeChat ID: CUHKBusinessSchool


#中大商學院

【了解更多最快最新的財經、商業及創科資訊】

👉🏻 追蹤 WhatsApp 頻道 BusinessFocus

👉🏻 下載 BusinessFocus APP

👉🏻 立即Follow Instagram businessfocus.io

最新 金融投資熱話專頁 MarketFo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