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 用戶資助支撐 去年獲一億美元捐款 有自由無廣告 維基百科20歲
維基百科(Wikipedia)成立20週年,一直堅持「自由內容、自由编辑、自由版权」,是如今充斥著互聯網控制輿論爭議中的一股清流。近日,Facebook、Twitter禁止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貼文,Signal移民潮等新聞,均讓人開始擔心互聯網資訊流通自由和媒體自我審查等問題。而無商業廣告的維基百科則避開了浪尖風口,提倡「自由知識二十年」的理念,當中又有沒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呢?
維基百科是一個線上的百科全書,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編輯、整理、更改和發佈內容,分享知識。截止2021年初,維基百科擁有301種獨立運作的語言版本和收錄超過5,500萬篇條目,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網上參考書工具。維基百科目前的全球瀏覽人次排名為第13,排在了Netflix和Instagram之前。
維基百科堅持不加入商業廣告令其獲得頗多好評。它一直保持著「對所有人都免費」的承諾。曾有調查估計,美國人每年願意為維基百科付出約150美元,也就是說,維基百科網站每年的價值可達420億美元。2002年,創辦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將維基百科的域名由 wikipedia.com 改成 wikipedia.org,由商業組織變為非營利組織。但是吉米·威爾斯卻有錢不賺,希望讀者可以看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避免廣告影響他們閱讀。現時維基百科主要的收入來源是依靠慈善撥款和用戶資助,並於去年獲得約1億美元的捐款,其中85%以上是來自個人自發的捐款。
維基百科最大的特色為「自由內容」,每個人都可以編寫內容,自由地發表意見。維基百科則負責整合不同角度的觀點,然後將事件呈現,讓人們對事件有一個較為宏觀的了解。人們亦可以通過維基百科獲得中立的資訊和看見事情的真相,與眾多被批自我審查、控制輿論的大相逕庭。不過也因維基百科自由編輯的特性,其內容的真確性、行文的邏輯性一直為人所詬病。亦有人擔心此平台會被某些人利用,成為散佈政治理念和獲取經濟利益的工具。
在現今資訊爆炸的年代,資訊流通速度迅速,同時亦加速了虛假信息的傳播,而維基百科對於信息的編採質量有一定的要求。對於一件事,通過谷歌(Google),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相關知識的分享,但是維基百科則主要提供精準的詞條,詞條內包括對事件較為全面的理解和敘述。另外,維基百科不如某些商業平台一樣需要刺激點擊率和賺取廣告收入,其更為注重的是信息的質量。他們會聘請具有一定編採知識的專業人員負責撰寫內容和核實新聞消息來源。例如當他們第一次聽到虛假新聞網站《丹佛衛報》(Denver Guardia)和「教皇支持特朗普」的奇怪新聞時,他們會去網上查證和研究信息背後邏輯,而非直接引用,以保持維基百科條目信息的質量。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