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2020】拜登勢接任美國總統 但中美關係的話事人 不是他⋯⋯
截止香港時間6日下午,拜登已確認在美國總統選舉中奪下264張選舉人票,並在內華達、喬治亞兩州點票中取得領先;除非特朗普發起的司法訴訟奏效,他勢將在明年1月入主白宮。
和過去不同,今年的美國大選格外引發港人關注。過去48小時,相信有不少讀者無數次盯緊紅藍相交的美國地圖,瘋狂按下“F5”, 對各州地理已能如數家珍。更有不少人化身特朗普和拜登「鐵粉」,在不同討論區和社交媒體開戰,焦慮四溢。
無論各自的政治立場為何。大部分港人關注大選,只因相信總統的更迭,會改變美國對華關係原則,從而影響香港的命運⋯⋯
和共和黨一樣,民主黨也非鐵板一塊
過去一年,越來越多人有了「共和黨反華,民主黨親中」的印象,但民主內黨其實也不乏對華強硬派。2019年特朗普和行政當局開始關注香港問題前,民主黨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已同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一道推動《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如今「國務卿大熱之選」中,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珊萊斯(Susan Rice)和常駐聯合國代表鮑爾(Samantha Power) 均屬「自由主義鷹派」。認為美國有權力和義務,為實踐自由價值和保障人權對他國發起制裁。前者在任內推動西方國家對利比亞的聯合軍事行動,鮑爾也在民主黨內普遍批評特朗普「轉嫁抗疫責任給中國」時,批評北京要為全球蔓延疫情負責,無意中為特朗普背書。
當然,民主黨內也有為數不少對華溫和派。曾直接聽命於拜登的副國安顧問布林肯(Anthony Blinken) 便多次批評現任政府發起貿易戰損害美國利益;據報為拜登撰寫外交政策的蘇利文(Jack Sullieven)也曾表態中美應和平共處。
但正如特朗普執政初期時,曾獲邀在故宮內和習近平夫婦用晚餐,被人評論「創造中美蜜月期」;當時特朗普政府內對華政策也由庫什納(Jarned Kushner)、財長姆努欽(Steve Mnuchin)這樣的「親華派」主導。「親華」或「反華」從來不是民主共和兩黨的主要分歧,兩黨內外交人士對華態度也各不相同。
「對華強硬」仍是華府不變的共識
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末,對抗蘇聯成為華府唯一的主旋律。無論是共和黨的艾森豪威爾、尼克遜、列根;或是民主黨的杜魯門、甘迺迪乃至對蘇政策最為溫和的卡特,都難走出「冷戰」的對抗框架。
與之相對,在冷戰後無論是民主黨的奧巴馬和克林頓,還是共和黨的布殊總統,都堅持溫和的「對華接觸政策」,希望透過經濟交往和整合,推動中國在政治上「朝美國希望的方向改變」。
由此可見,美國外交共識的形塑,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但一旦成形,便很難改變。
即使在兩黨鬥爭空前激烈的過去四年,「強硬對華」也成為華府難得的戰略共識。2018年美國將中國列為和蘇聯同級的「戰略對手」後,兩國關係「回暖」便只停留在很多人的期待中。從全面制裁華為等科技企業;通過鼓勵台美官方交流的《台灣旅行法》;再到香港國安法落地後迅速確立《香港自治法》並落實制裁11位中港官員;每一步都在國會跨黨派議員大筆數通過,及行政部門積極配合下通過。
即使是一貫對華友善,奧巴馬時期的亞太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都發聲「美國高估了通過加深接觸,改變中國的能力」,承認任內對華政策失效。
而美國民間對華態度亦在過去數年迅速翻轉。皮尤研究中心本月6日發布的民調顯示:在新冠疫情「加持」下,美國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觀感的比例已由2017年的48%,攀升至如今的73%,創下有歷史記錄以來新高,類似的情況只發生在1945-1951年冷戰格局逐步形成期間,美國人對蘇聯態度的變化上。政治精英、國會、民意相繼歸邊後,無論特朗普或拜登上台後逆轉中美關係空間均極為有限。
拜登和特朗普的差異在手段,不在目的
不可否認,特朗普執政時期確實推動不少對華強硬措施,但這些政策中有多少來自特朗普的主觀意願,卻要打上大大的問號。
2016,特朗普派出「立場親華」的布蘭史塔特任駐華大使;
2017年,包括《時代雜誌》、《明鏡週刊》在內自由派媒體已呼籲美國檢討對華政策,特朗普卻將「習近平是我最好的朋友」掛在嘴邊;
2018年,國務院呼籲加強對華制衡的「印太戰略」被特朗普冷落;
2019年,經貿團隊力主中國未解決「結構性問題」前不簽貿易協定,被特朗普一口否決。
2020年,直到疫情爆發後,「中國」才作為選舉議題頻頻被特朗普掛在嘴邊。
至於可能將在未來四年上任的拜登本人雖稱不上對華「友善」,但至少是「並無惡意」。正因如此,他才敢於放任其子亨特(Hunter Biden)在華遊走。但正如過去四年的中美關係走向,和特朗普的最初計劃顯著不同;未來四年,本就弱勢的拜登也很難成為中美關係的舵手,更多地只能順「反華」的大勢漂流。
因此,我們會看到熟悉的「傳統外交」回潮。國家安全會議的秘密報告,取代Twitter上的怒吼;和盟友協調的多邊合作,代替過去4年的單邊施壓;美國會重新重視起國際組織,在聯合國每個委員會爭奪領導地位。唯一回不去的,恐怕就是蜜月般的中美關係了。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