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醫生CPO吳宗遜:與醫藥企業共同構建全新「醫藥新零售」模式
廣州2018年12月4日電 /美通社/ -- 12月4日,第80屆全國藥品交易會(簡稱「藥交會」)在廣州開幕。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平安好醫生」,股份代碼:01833.HK)首席產品官(CPO)吳宗遜受邀出席,並在同期舉行的全國醫藥行業創新發展論壇中發表題為「攜手藥企,以互聯網醫療構建醫藥新零售」的主旨演講。吳宗遜在演講中表示:「基於移動互聯網和AI科技,平安好醫生正與醫藥企業聯手構建全新的「醫藥新零售」模式,將患者、醫生、藥企連接起來,承接處方藥外流下的萬億級增量市場,為1.8億長期慢病重症患者提供一站式醫療健康解決方案。」
近年來,隨著國家醫療改革持續駛入「深水區」,相關政策密集發佈。無論是國家醫保局的「帶量採購」,或是衛健委的「互聯網醫療」,還是國務院完善的「基本藥物製度」等政策的頒布,均給醫藥行業帶來諸多機遇和挑戰。
「行業的大方向是持續利好,國內老齡化加劇、醫藥行業的需求依舊旺盛。」吳宗遜表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醫療健康潛在市場規模將達到人民幣8萬億元,其中,互聯網醫療潛在交易額也超過千億元。
在吳宗遜看來,儘管市場潛力巨大,但目前醫療健康行業仍存在不少痛點難點亟待改善,如優質醫療資源稀缺且分佈不均、醫療服務體驗差和社保資金逐漸入不敷出等。而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會有效緩解目前的困境。「移動互聯網技術能讓優質醫療資源實現跨地域即時共享,這樣小縣城甚至山區的居民就能獲得與一線城市居民同等優質的醫療服務。人工智能則可以大幅度提升醫療效率,有效緩解線下醫療機構壓力。」
吳宗遜介紹,通過在「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上的深度投入和應用,平安好醫生僅用三年多的時間就成為了全球醫療健康領域最大獨角獸,並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互聯網醫療第一股,構建了千人規模的自有醫療團隊、全球領先的AI醫療科技、海量醫療健康用戶和醫療健康大數據四大核心優勢。
吳宗遜還認為,在目前處方藥外流的行業大背景下,平安好醫生全球領先的AI醫療科技,不僅僅為患者提供了高品質、便利化的一站式醫療健康服務,同樣可以為醫藥行業合作夥伴賦能。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3.6億的慢病患者,其中1.8億人屬於長期服藥患者,預計在未來5年內,醫藥處方藥外流將帶來人民幣8千億到1萬億的潛在市場規模。
「市場放開了,醫藥企業如何承接萬億級的增量市場機遇,滿足不同地區慢病重症患者醫療健康需求,這更考驗醫藥企業的用戶管理能力和營銷能力。」吳宗遜表示,憑藉2.28億註冊用戶、超過4,860萬的月均活躍用戶、累計超過3億次的在線問診大數據,平安好醫生可與醫藥企業聯手構建全新的「醫藥新零售」模式。
這種全新的「醫藥新零售」體系將為中國各地慢病患者提供包括便捷複診、高效續方、專病管理、24小時患者隨訪等在內的持續性、個性化的醫療健康管理服務。吳宗遜表示,通過這種全新的商業模式,慢病患者可隨時隨地享受全國最好醫療資源,同時還能降低醫療成本。
同時,平安好醫生還將賦能藥店等醫藥零售企業,讓它們有效提升承接處方藥外流的專業能力,實現更規範、準確、高效的服務。此前,平安好醫生新推出了基於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一分鐘診所」,為常見病患者提供遠程問診服務,幫助用戶更有效地選藥買藥,成為藥店服務的有效補充。
關於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01833.HK)
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安好醫生」;股份代碼:01833.HK)是中國領先的一站式醫療健康生態平台,致力於通過「移動醫療+AI」,為每個家庭提供一位家庭醫生,為每個人提供一份電子健康檔案,為每個人提供一個健康管理計劃。目前,平安好醫生已經形成家庭醫生服務、消費型醫療、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動等重點業務板塊。
截至2018年6月末,平安好醫生註冊用戶數達2.28億,期末月活躍用戶數達4860萬,是國內覆蓋率第一的移動醫療應用。平安好醫生自聘了千人規模的自有醫療團隊和4650名外部簽約名醫(均為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職稱),在AI人工智能的賦能下,通過7*24小時全天候在線諮詢,為用戶提供輔助診斷、康復指導及用藥建議;合作線下約3100多家醫院(包括逾1200家三甲醫院)完成後續分診轉診、線下首診及復診隨訪服務。
同時,平安好醫生覆蓋約2000多家包括體檢機構、牙科診所和醫美機構在內的健康機構以及10000多家藥店,形成在線諮詢與在線購藥、在線諮詢與線下就醫的服務閉環。
2015年4月,「平安好醫生」APP正式上線。2016年5月,平安好醫生完成5億美元A輪融資;2017年12月,平安好醫生獲得孫正義旗下軟銀願景基金Pre-IPO 4億美元投資;2018年5月4日,平安好醫生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代碼1833.HK,被稱為全球互聯網醫療第一股。平安好醫生首次公開發行的基石投資者包括貝萊德(Blackrock)、資本集團(Captial Group)、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加拿大退休金計劃投資委員會(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馬來西亞國家主權基金國庫控股(Khazanah Nasional Berhad)、瑞士再保險(Swiss Re)及泰國正大集團(CP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