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思維】人均欠債80萬 美國會破產嗎?印銀紙非無敵 美國最大危機是通脹
當討論美國政府債務問題時,世界上似乎只有兩種極端觀點:一種是「反正擁有全球儲備貨幣,想印多少美元就印多少」,另一種則是「美國債務即將觸及臨界點,末日降臨」。但如同人生中的大多數事情,真相通常落在兩者之間的某個灰色地帶。
數字背後的故事
美國的政府債務確實龐大,這一點毋庸置疑。疫情前,美國總債務約為23萬億美元,而如今短短幾年內已飆升至35萬億美元,增長了50%。這是什麼概念?簡單說,相當於把每個美國人(包括嬰兒在內)都欠了十幾萬美元(編註:以美國3.35億人口推算,即人均欠債約10.45萬美元,折合約81.5萬港元)。
更糟糕的是,隨著利率從2010年代的低點飆升至如今的高位,美國政府的利息支出也變得愈發驚人。根據大摩的數據,目前的利息支出已經與國防開支相當。換句話說,美國每年花在「還信用卡」上的錢,和它用來「保家衛國」的錢是一個量級。
但讓我們保持冷靜。債務上的大數字確實令人眩暈,但單看總額意義不大。需要把這些數字放在一個更大的框架內看待。畢竟,35萬億美元的債務是建立在一個3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之上的。債務的意義,從來不是「紙面數字有多大」,而是「可否負擔得起」。
利息與GDP的歷史對比
就利息支出占GDP的比例而言,雖然近年來數據確實呈現上升趨勢,但仍低於1990年代的水平。是的,利率飆升帶來壓力,但如果聯儲局持續降息,這部分開支也可能獲得一些緩解。畢竟,聯儲局有時像個溫和的父親,喜歡用「低息糖果」哄孩子們。
再來看看政府支出佔GDP的比例。疫情期間,支出一度達到GDP的45%,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然而,隨著疫情緩解,這一比例已回到正常水平(大約25%左右)。所以,雖然債務絕非小事,但也不必馬上搬出「世界末日」的劇本。
理解美國的債務運作方式
許多人錯誤地把政府的財務比作家庭預算,但這種比較完全站不住腳。普通家庭掙工資、付帳單,最終還清房貸,政府卻完全不同。首先,政府可以印錢(如果你能印鈔票,還會擔心還不起債嗎?),而真正的限制並不是「欠債太多」,而是「通脹」。
只要經濟在增長,債務增長其實是一種正常現象。債務是經濟中的另一面,對於投資者來說,政府債務是他們的資產。一個經濟體的債務上升,往往伴隨著收入和資產的增加。換句話說,債務和經濟如同一對歡喜冤家,吵吵鬧鬧,但誰也離不開誰。
真正的風險
如果未來幾十年美國的債務突然下降,那才真正值得擔心。債務下降的唯一可能原因是經濟停滯或衰退。相反,債務增長往往意味著經濟在擴張,這是一個自然的結果。當然,我們可以吐槽政客們在預算上的效率低下,但「欠債」本身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怎麼花錢。
那麼,美國政府的債務會帶來什麼真正的風險?答案是通脹,而不是破產。經歷了過去幾十年來最嚴重的通脹後,現在我們很清楚,快速上漲的物價幾乎是政客們的「軟肋」。畢竟,對於選民來說,他們可以忍受債務數字的膨脹,但無法忍受超市價格標籤的瘋狂變化。
美國不會破產,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它仍然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以及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真正需要擔心的,並不是某個神秘的「債務臨界點」,而是如何控制通脹,讓經濟繼續穩步增長。
總之,美國的債務就像一位永遠不會完全還清的信用卡用戶。只要信用分數還在,銀行(也就是全球投資者)就會樂於借錢給它。但這位用戶需要小心的是,別因為「刷過頭」而引發通脹,否則選民這群「銀行家」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取消它的信用額度。
李浩然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免責聲明:本網頁一切言論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言論招致損失,概與本公司無涉。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可跌。